在尊宗道教的盛唐时期,王维为什么维护笃信佛教?

如题所述

在盛唐诗人中,人们对于王维生年的说法乃是众说非一的,因为迄今为止,已有公元692年(武后如意元年)、694年(延载元年)、695年(证圣元年)、699年(圣历二年)、700年(久视元年)、701年(长安元年)等多种说法存在。这些说法,显然是不可能都成为王维的确切生年的,但其中却涉及到了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这就是王维之生,乃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据两《唐书·则天皇后纪》可知,武则天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周”者,事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至长安四年(公元704年)驾崩,其即皇帝位正好为整15年。若以此加上武则天即皇帝位前执掌大唐政权的6年(始于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止于永初元年即公元689年,翌年为载初元年,亦即天授元年),则其前后主宰当时的政治舞台共21年(其“垂帘听政”于唐高宗时期的时间未计)。

武则天在初唐后期之所以能够主宰当时的政治舞台并最终成为一位女皇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佛教徒之鼎力支持,则不能不视之为最关键者之一。众所周知,武则天不仅自小就崇信佛教,而且还曾大兴佛寺,广造佛像,并与一些佛教人物打得火热,如她曾将神秀迎入宫中,奉为国师,即为典型的一例。对此,《宋高僧传》之《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一文乃有记载:“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3]在唐高宗即位期间,武则天还于咸亨三年在洛阳龙门建造了一组著名的石窟佛像,佚名氏的《奉先寺像龛记》对此载之甚详,其有云:“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4]其中的卢舍那大佛,据说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镌刻的,这尊佛像面容娇好,气势磅礴,至今仍屹立于龙门石窟。武则天与佛教之所以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乃是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与意图的,对此,《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中的一则记载,即可帮助我们有所认识与把握。该《纪》于载初元年内说:“秋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5]所谓“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云云,指的是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洛阳白马寺僧人怀义与东魏寺僧人法明等十位和尚伪造《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作闫浮提主(即皇帝—笔者注)”之事。怀义其人,《资治通鉴·垂拱元年》乃有载:“太后修故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怀义鄠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阳市,因千金公主以进,得幸于太后。太后欲令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名怀义。又以其家寒微,命与附马都尉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6]其后,这位“本姓冯”的薛怀义,即视大臣“若无人,多聚无赖少年度为僧,纵横犯法,人莫敢言”,并曾任新平军大总管等职。由于怀义、法明等十僧人在伪造的《大云经》中,“盛言神皇受命之事”,所以在此之未久后的“九月九日壬午”,武则天即“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登上了她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并“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资治通鉴》中所谓的“释教开革命之阶”,即因此而言。

佛教从舆论的角度襄助武则天登上了皇帝宝座,为了对其予以报答,当上了皇帝的武则天,即向全国颁布了一道《释教在道法上制》的诏书,钦定“佛教在道教之上”,从而以强权政治的手段抬高了佛教的社会地位。《制》云:“朕先蒙金口之记,又承宝偈之文,历教表于当今,本愿标于曩劫。大云阐奥,明王国之祯符;方等发扬,显自在之丕业。驭一境而教化,宏五戒以训人,爰开革命之阶,方启维新之运。宜叶随时之义,以申自我之规。……布告遐迩,知朕意焉。”[7]其中所谓“蒙金口之记”云云,指的就是怀义与法明等人伪造《大云经》“言神皇受命之事”,而“又承宝偈之文”之载,则是指武承嗣“伪造瑞石”并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所谓“宝图”文字,两《唐书·则天皇后纪》对此均有记载,兹不具述。政治与宗教的相互勾结,最后虽然是各得其所,但佛教却因此而在华夏蔚成大国,并千年不息。

而在武则天之前的唐代帝王中,如唐太宗、唐高宗等,亦几乎都与佛教打得火热,以至于在皇宫乃至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以崇佛为时尚的风气。《旧唐书·神秀传》有云:“开元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普寂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终于都城兴唐寺,年八十九。时都城士庶曾谒者,皆制弟子之服。……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并衰麻列于门徒之次,士庶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8]这只是当时“都城士庶”崇佛的一个缩影。这种风气的形成,若追根溯源,应与唐太宗李世民未当皇帝前曾得到过僧人的援助大相关联。《全唐文》卷十《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卷九《佛遗教经施行敕》二文,即就此事进行了记载。据前文,知秦王李世民为王世充所围攻时,曾得到少林寺僧的大力救助,故其中乃有“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擒彼凶孽”[9]之载。后文则记载了李世民即皇帝位后,下诏书让“官宦五品已上,及诸州刺史”以《遗教经》为准绳,进行“护持佛法”[10]的决定。由是而观,可知武则天的礼僧敬佛,乃绝非偶然,而是与唐太宗等人一样,都是在利用佛教为其“皇图永固”之政治目的服务。而作为中国文化史上“西学东渐”之一者的佛教,则即因此获得了一个既巨大又长久的政治靠山,并在其发展史的王国里,首次凌驾于纯属“东学”的道教之上。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初盛唐时期的诸多诗人如陈子昂、卢藏用、张说、孟浩然、王昌龄,以及李白、杜甫等,即都与当时的佛教徒有过不同程度之交往。以与王维同享“山水诗人”盛名的孟浩然为例,他不仅在家乡襄阳时经常出入“兰若”(佛寺、僧舍)并与其主人打得火热,而且在几次出游越剡之际,还曾与驻锡于当地的一些僧人交往密切,并先后写下了约20首左右的“佛教山水诗”。孟浩然的礼佛,虽然未能给王维以任何影响(至今未发现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但与孟浩然生活于同一时期的王维,与孟浩然等人一样受当时以崇佛为时尚的社会风气之影响,则是可以论断的。而且,上引《旧唐书》记载普寂开元十三年为唐玄宗诏令“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谒”的那种盛大场面,王维应是亲眼目睹了的,因为据拙文《王维早期行事探究》[11]之所考可知,开元十三年的春天,王维已由济州遇赦西归长安了。即是说,发生于京城的这种狂热的崇佛场面,对于当时的王维而言,应是颇具影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因为他认同佛教,不认同道教呀。他认为佛教就是老大,所以就选择了维护佛教了。
第2个回答  2020-10-16
 你真的了解唐代宗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在各朝代的地位也是跌宕起伏,有时候很盛行,有时候又被朝廷所打压,但整体还是建康发展的趋势。

  到了唐朝,由于是李家天下,他们遵奉道教始祖李耳(老子)为祖先,将道教作为国教之后,佛教又有了比较大的起伏。

  唐朝开国初年,虽然李世民不信佛,但是由于佛教对李世民统一天下有很大帮助,而且佛教的教义对统治者有利,再加上“贞观之治”期间采取的是开放式的管理,所以,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取佛经,李世民大开绿灯。等到他带回许多大乘佛学经典,还为他修了大雁塔来存放典籍,从此大乘佛学盛行中土,这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image.png
  到了武则天时期,唐朝变为“武周”,她更是利用佛教转世之说,为自己称帝早出了许多神秘色彩。

  武则天之后,到了唐玄宗时期,又开始崇道抑佛。但这种政治局面没有维持多久,便被“安史之乱”给打破了。

image.png
  到了唐代宗时期,一开始他也是信的道教。他继位后首先清理先皇时期的一些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

  后来重用郭子仪等名将,继续征缴“安史之乱”余孽。随着史朝义的自缢,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在唐代宗手里平定了。完成了唐玄宗、唐肃宗在世时没有完成的伟业。

  此时的举国上下,都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