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七绝、七言的联系与区别

如题所述

1、七律、七绝、七言的区别

七律的句子是七绝的一倍,所以“起承转合”四个字的对应是以一联两句为单位。

首联“起”,一般写景,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事由相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颌联“承”,承接首联,深化写景或写事,描述、铺陈,丰富作品层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就是详细写景色。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颈联“转”,宕开一笔,另找角度,奇峰突起一般也在此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入写诸葛亮这个人。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尾联“合”,一般承接颈联继续,但是要照应首联,称之为“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既承接颈联发出感慨,又合回首联游丞相祠堂泪满襟。

2、七律、七绝、七言的联系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所以七律属于七言中的一种。

扩展资料

七言绝句:

1、七字诗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六言七言,杂出《诗》、《骚》。”《隋书·音乐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行立构思……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五言三联。”

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凡七言多上四字相连,而下三字足之。” 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2、七言诗

《汉书·东方朔传》:“ 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馀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向所録朔书具是矣。”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七言起於汉武柏梁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不知唐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体工,不必再工近体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5

联系: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所以七律属于七言中的一种。

区别: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七绝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七言包括七言歌行体、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七言歌行体是特殊体例,首创于魏文帝草曹丕的《燕歌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是固定的。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

扩展资料

七言绝句:

七言诗

《汉书·东方朔传》:“ 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馀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向所録朔书具是矣。”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七言起於汉武柏梁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不知唐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体工,不必再工近体也。”

七字诗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六言七言,杂出《诗》、《骚》。”《隋书·音乐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行立构思……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五言三联。”

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凡七言多上四字相连,而下三字足之。” 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律诗格律

七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26

七言绝句是指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诗;七言律诗则是每首八句。

(1)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2)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2-29
七律
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七绝
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七言
包括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古诗等。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七绝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七言包括七言歌行体、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歌行体是特殊体例,首创于魏文帝草曹丕的《燕歌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是固定的。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