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萍起于微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青萍起于微末(应该是风起于青苹之末),原意描绘的是风的生成以至强大的过程。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的时候先在小草尖上轻轻飞旋,最后会形成强劲猛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风是从小风发展而来。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

出处: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风赋》

原文: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

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译文: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

等蓟风势逐渐平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栓了。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

它吹动着花草,散发着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来回盘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平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

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里,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凄凉、寒冷得很,清凉的冷风使人为之感叹。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能解酒,让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扩展资料:

风起于青苹之末中的“青苹”二字在在实际使用中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至少可以见到三种不同的写法:不少人写作“青苹”,更多的人写作“青萍”,也有人写作“青苹”。

1、宋玉的原文用的是“青苹”,这个“苹”是繁体字,按照《简化字总表》,“苹”应简化为“苹”,于是“青苹”理所当然地成了“青苹”。“苹”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原来,“苹”是“萍”的本字。

从造字来说,“苹”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草头,表明这是一种植物;下面的“平”字,标示读音为píng,同时,“平”兼有表义作用,形容浮萍贴于水面的平展的形状。 

2、 萍者,浮萍也。这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凡是到过水乡的人,总见识过浮萍的真面目,卵形的叶子平铺在水面上,颇有观赏价值;叶下虽有须根,但并无固定作用,故名为浮萍。

在汉语词语中,“萍”的这种特点有着充分体现。比如四处流浪的人,人称“萍踪不定”;不相识的人偶然碰到一起,人称“萍水相逢”。浮萍的叶子紧贴于水,重心很低,一般的小风是吹不动的。“风起于青萍之末”,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青萍”和“青苹”相比,只是貌似合理,其实同样经不起推敲。

3、青苹,这是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蕨类草本植物。茎横生于泥中,长长的叶柄伸出水面。叶柄顶端有四片小叶,形如汉字“田”字,故又称田字草、四叶菜。只要水面上有风,青苹便会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晃动。

“风起于青苹之末”,这是多么精细的观察,多么生动的描绘。元人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中有两句唱词:“青苹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只是微微一点,极尽轻柔,但转眼之间便狂风大作,树倒根拔,大自然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风赋

百度百科-风起于青萍之末(成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2

原意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萍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即是说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后来被人们用于形容各种事物的起末,形容不知不觉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现代人尤其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无疾而终的爱情。

出处:战国末期,宋玉《风赋》

原文: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

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译文:楚襄王问道:"那风,最初是从哪里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

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等蓟风势逐渐平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栓了。

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

它吹动花草,散发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往来回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平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

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凄凉、寒冷得很,清凉的冷风使人为之感叹。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扩展资料

《风赋》文章赏析

风没有生命,本无雄雌之分,但王宫空气清新,贫民窟空气恶浊,这乃是事实。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对风的感知不同,生动、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雄风”与“雌风”的截然不同,反映了帝王与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前者骄奢淫逸,后者凄惨悲凉。寓讽刺于描述之中,意在言外。

帝王幽居深宫,生存环境优越,肆虐的狂风进了高城深宫,早已化为清凉治病的和风;而生活在穷巷贫窟的庶民生存环境恶劣,没有防护实施,狂风肆意侵凌,无奈的遭受着风的凄苦。正如文中指出“枳勾来巢,空穴来风,所托者然也,则风气也殊焉。”

因为生存条件的不同,所以对风的感受也就不同,风带给帝王的是享受,带给贫民的是灾难。不管宋玉是插科打诨,逗帝王开心,还是暗藏讽谏,风带给不同条件的人的祸福感受是客观存在的。

文章从开头到“臣闻於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为第一段。这段通过引起“雄风”和“雌风”论辩的背景,提出风气带给人不同感受的论点。

文章以“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对比描述的方法,显示出楚王生活的豪奢和庶民生活的凄苦,以寄托讽谏之意。因此对比越强烈,就越反映楚王与庶民生活条件的天壤之别,越能起到讽谏的作用。

作者处处将“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进行对比。从风的产生来看,“雄风”起于“高城”之上,气象不凡;“雌风”起于“穷巷之间”,显得卑俗。

通过帝王的雄风与贫民的雌风,我们深切感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平等。这不平等的根源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权的肆意践踏。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造成雄风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享受,而雌风带来的是欲哭无泪的灾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8

原意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萍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即是说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后来被人们用于形容各种事物的起末,形容不知不觉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现代人尤其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无疾而终的爱情。

出处:战国末期 宋玉《风赋》

原文: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31,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

译文:楚襄王问道:“那风,最初是从哪里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

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以风为题材,分为四个层次。首先写宋玉与楚襄王间关于风的一段对话,提出庶人不能享受大王之风;接着描写风的性质和动态;再描写大王之雄风的性状,指出它利于人;最后描写庶人之雌风的性状,指出它不利于人。

作品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的对比描写,使大王奢侈豪华的生活和庶人贫穷悲惨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通篇采用铺陈笔法,刻画风的动态十分细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风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21
宋玉《风赋》中有“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一般指某种倾向,或者是谣言的产生。 用于形容各种事物不知不觉的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   现代人尤其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无疾而终的爱情。   当事物尚处于萌芽阶段时,人们经常会引用一句话:“风起于青苹(“页”简化为“页”)之末。”这句话出于宋玉的《风赋》。原文是这样说的:“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它描绘的是风的生成以至强大的过程。 这句貌似耳熟能详的话,其中的“青苹(“页”简化为“页”)”二字,在实际使用中却是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至少可以见到三种不同的写法:不少人写作“青苹”,更多的人写作“青萍”,也有人写作“青苹(“页”简化为“页”)”。在这三种写法中,哪一种写法才是正确的呢? 写作“青苹”是事出有因的。这是因为,宋玉的原文用的是“青苹”,这个“苹”是繁体字,按照《简化字总表》,“苹”应简化为“苹”,于是“青苹”理所当然地成了“青苹”。“苹”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原来,“苹”是“萍”的本字。从造字来说,“苹”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草头,表明这是一种植物;下面的“平”字,标示读音为píng,同时,“平”兼有表义作用,形容浮萍贴于水面的平展的形状。 然而,见到“苹”字,人们想到的只是苹果。这是“苹”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最基本的用法。“青苹”,不就成了“青涩的苹果”了吗?“风起于青苹之末”和苹果有什么瓜葛?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萍者,浮萍也。这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凡是到过水乡的人,总见识过浮萍的真面目,卵形的叶子平铺在水面上,颇有观赏价值;叶下虽有须根,但并无固定作用,故名为浮萍。在汉语词语中,“萍”的这种特点有着充分体现。比如四处流浪的人,人称“萍踪不定”;不相识的人偶然碰到一起,人称“萍水相逢”。 那么,《风赋》中的“青苹(“页”简化为“页”)”是指浮萍吗?不是。浮萍的叶子紧贴于水,重心很低,一般的小风是吹不动的。再说,“青萍之末”的“末”在哪里?浮萍是无所谓“末”的。“风起于青萍之末”,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可见,“青萍”和“青苹”相比,只是貌似合理,其实同样经不起推敲。 原来,正确的写法应是“青苹(“页”简化为“页”)”。这是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蕨类草本植物。茎横生于泥中,长长的叶柄伸出水面。叶柄顶端有四片小叶,形如汉字“田”字,故又称田字草、四叶菜。只要水面上有风,青苹(“页”简化为“页”)便会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晃动。“风起于青苹(“页”简化为“页”)之末”,这是多么精细的观察,多么生动的描绘。元人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中有两句唱词:“青苹(“页”简化为“页”)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你看,风起于青苹(“页”简化为“页”)之末时,只是微微一点,极尽轻柔,但转眼之间便狂风大作,树倒根拔,大自然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繁体字“苹”是一个多音字。读píng时是“苹果”的“苹”,对应的简化字是“苹”。读pín时则是“青苹”的“苹”,可以类推简化为“苹(“页”简化为“页”)”。为什么很长时期人们把“青苹(“页”简化为“页”)”误写为“青苹”或者“青萍”呢?这可能和《简化字总表》有关。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苹”明确简化为“苹”,并没有根据不同的读音分化为两个字。正是这种一刀切的处理,导致了语文生活中的张冠李戴。 但我们高兴地看到,《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已经主动地弥补了这一失误。在这两部词典中,都可以查到“苹(“页”简化为“页”)”字的正确意义。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ct=24&cm=16&tn=ucframework#push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是:风起于青萍之末。
  读音:fēng qǐ yú qīng píng zhī mò
  释义:原意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苹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即是说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
  认识:“风起于青苹之末”是古人对于自然事物的观察而产生出来的经验性总结,不吝说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但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要批评继承,既要承认合理之处,也应该要更深入去了解它的科学道理。气压梯度力才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太阳辐射才是风产生的根本原因。以上只是对这句话的本意的科学性讨论,不涉及其他。
  附注:“青苹(“苹”音“频”)是一种水生植物,蕨类,它的特点是叶有长柄,顶端四片小叶,状如汉字中的“田”,故又称“田字草”。一有风吹水动,青苹便会摇晃,这就是所谓的“风起于青苹之末”。所以,既不能用“苹果”的“苹”,也不能用浮萍的“萍”。这个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青苹”,是古人看有没有风的标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