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相不受鱼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帮忙翻译古文:昔者,有馈鱼于郑相着,郑相不受

白话译文:

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没有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什么原因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 "因为我喜欢鱼,所以不接受鱼。

如果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当时的人都赞扬郑国的宰相。

《终身食鱼》出自西汉刘向的《谏营昌陵疏》

原文如下: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时人俱赞郑相。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

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为中国最早的灾异史。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

2. 郑相为何不受鱼

西汉?刘向所著的《新序?节土》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于是,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送鱼,他却坚决不接受。有人问他:“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给你的鱼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如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会因此而失掉俸禄,就没有鱼吃了。我不接受馈赠而保住俸禄,就终身有鱼吃了。”

郑相的话说得实实在在,没有丝毫矫情,也没有半句“我要清正廉洁”的豪言壮语。但是,他比起那些受贿而徇情枉法的贪官却明智得多。

再往深处想,郑相不受鱼,并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是心存敬畏感,对法律的敬畏。害怕最终受到封建法律的制裁。人,手中一有权利就不可避免地有了腐败的机会;人,从人性本身来说,都有腐败的倾向,或者说是欲望。因为人都想要生活的更好,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关键是人在诱惑来临的时候能否自律?而自律,既有道德因素,更来自敬畏感。为官如此,为民也如此,总得有所敬畏。

“官有所畏”是一种勤政意识。明白了这一点,就得经常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是否给群众办了好事。有所畏,才能奉公守法、廉洁自律、恪尽职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