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对付孩子的拖延症?

如题所述

首先家长需要刻意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训练,规定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件事情,完成之后就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应该以口头的表扬为主,而不应该以物质的奖励为主。比如做作业、吃饭、做家务,家长可以先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然后看孩子能否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或者提前完成。如果孩子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了,家长就给予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完成这些事情的速度就加快了。
其次,给孩子讲明利害,让孩子认识到克服“拖延症”的重要性。比如孩子早上拖拖拉拉不愿意起床,家长可以给他讲明:不按时起床就无法按时吃早餐,不按时吃早餐就有可能一上午饿肚子,起床太晚还有可能耽误了按时上学,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如果孩子吃饭拖拉,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吃的太慢,饭菜凉了吃进去会影响健康,吃的太慢,别人把饭菜吃完了,你就吃不饱了。
再次,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很多时候拖拖拉拉是因为他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他大多会非常“神速”。比如孩子做家庭作业磨磨蹭蹭,一方面可能是他对学习没有兴趣,做起来有些吃力,另一方面是缺乏对他有诱惑力的事情。这时候家长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他感兴趣的事情激发诱导。比如,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你早点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了,或者:你做完作业我带你去买玩具。孩子心中有了向往的目标,他的速度就会加快了。
总之,家长对待孩子的“拖延症”要“对症下药”:如果纯粹是因为缺乏时间观念、习惯懒散导致,则重点纠正习惯;如果是因为孩子认识不足,故意消极“怠工”,家长则要提高孩子的认识;如果孩子是因为某一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完成,则要重点提高孩子这一方面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4
孩子爱看电视,你怎么对付的?

湖南一对90后家长,儿子玩到晚上8点半回家,不写作业,不睡觉,一直看电视。夫妻俩一商量,决定让孩子继续看,通宵达旦地看,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凌晨四点了,孩子哈欠连天,歪倒在沙发上,妈妈从卧室冲出来,揪起孩子让孩子接着看,孩子看着看着又躺下了,爸爸冲出来,喊醒孩子接着看,就这样熬着,效果怎么样?当然是好极了,起码近期效果不错。

有网友举例表示赞同:前几天我干了同一件事,晚上九点了还要去楼下玩,我说不到12点不能睡,只能玩,满嘴的答应,结果下楼5分钟,上来了。好,那就12点前不能睡,结果到11点,熬不住了,要睡觉,不好意思不能睡,说话算话!陪你一起熬到12点才能睡,第二天早晨6:50起床上幼儿园。放学回来和我说,午睡的时候,一上床就睡着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现在叫睡觉,立马上床,自己入睡!

有网友举了自己戒孩子网瘾的事:一男孩喜欢上网,父母想到一招,和男孩打赌,三天不休息连续上网,除了吃喝拉撒,不准睡觉。赌约是如果男孩能坚持三天,父母再不干涉男孩上网玩游戏。结果男孩输了,而且还很反感上网玩游戏。

父母不惯孩子,让他自己体会感受,教育意义更深刻。的确,孩子要么不教育,教育就要一次到位,教育到位了,让孩子有一个痛苦的体验,只要有点苗头就提醒他一下,因为有了之前的深刻记忆,一般会乖乖改正过来。

教育上叫作负面体验(惩罚),你不是不听家长的吗?好,说一千遍不如体验一遍,等你以后出现苗头,提醒你就可以唤醒痛苦的体验,马上乖乖听话了。

这招其实非常管用,有人就曾经用这招治过初三迷恋手机的孩子,三伏天直接到工地上去搬砖一天,自己累得腰酸背痛,看到妈妈就是这么挣钱的,立马感觉到大人挣钱不易,感恩之心和学习动力都出来了。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胜过家长的千言万语,但是,惩罚性体验,迫不得已还是少用。迷恋看电视或玩手机的孩子,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缺乏陪伴,家长只要用陪伴性的活动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就不会用迷恋电视或手机来替代家长。
第2个回答  2023-04-20
首先,孩子缺乏信心和责任意识。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更多的是父母的指责、埋怨,甚至是批评、教训,没有信心去做好事情。另外,孩子并没有认识到做得这些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更不会主动去做好。
其次,孩子存在依赖心理。觉得从早上起床开始,妈妈会叫我起床,给我穿衣服,然后在耳边会不停的催促我,也会按时的把我送到学校,我是不会迟到的,或者迟到了也没有关系。
再次,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和安排意识。孩子没有认为是自己的事情,脑子里也没有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规定什么时间做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概念,所以就等着安排催促,磨磨蹭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