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清明代理扫墓算不算对传统的抛弃呢?

如题所述

我觉得是对传统抛弃。清明节扫墓起源于唐玄宗,是指在清明节以及节后三天节前三天总共七天的时间里亲自祭奠先祖的仪式。

在当今商业化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发现了有人忙工作有人忙旅游这样的一个商机,因此代理扫墓悄然兴起。而漠视是指轻视。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第一,扫墓在清明节这一特殊时期有其特殊意义。清明节之所以为节日,并不是指扫墓这件事情我们平时不能做或是寄托哀思表达孝心平时不能有,而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古以来约定俗成该去看望先祖坟冢的时候。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清明节这天就是这个家族该去看望先祖的日子,别人不得代劳。我们对祖先的这种缅怀追思之情是一种特定的情感,需要我们以祭祖扫墓的特定方式来表达。诚然,我们也会遇一些无可奈何的状况,就像清明扫墓从来不苛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到齐。但一个家族三天假期总不至于一个人都来不了非请代理不可吧。传统对我们的要求本身很低,如果这样还做不到,难道不是对传统的漠视吗?

况且,古人定下传统并非想要以条条框框苛责我们在每一天每个时辰磕几个头,而是想要我们在亲身参与的仪式中有所获益。而带着后辈去扫墓也是前辈身体力行教育后辈传承文化的契机,若请代理去扫墓我们没有感怀没有收获,我们的后辈也不会明白清明扫墓这个传统。文化不得传承传统不得延续,还不是对传统更大的漠视吗?

第二,代理扫墓满足的仅仅是对物质形式的追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不但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敬重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将就“死者为大”的观念体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清明节扫墓本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祭祀活动,但在利益的驱使下,竟有人看到如此“商机”,通过雇人来代替亲属“哭爹喊妈”,甚至以“流泪多寡”的方式来计量交易价格,不但有违传统观念,更是对逝者的亵渎,可谓“笑天下之大稽”。

由于某些原因,有的的确无法回乡扫墓,为表自己的追思之情,请人清扫一下墓地,摆放几束鲜花,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贪图方便,或是为了显气派有排场,像完成“工作任样去完成祭祀,那便失去了清明扫墓的象征意义,过分注重物质与形式反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是是对传统的漠视。

第三,从价值上来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说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祭祀先人,在于心诚,心诚则灵,这才是表达对逝者最好的精神慰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出现一些偏离正规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将清明节设为法定假期,体现的是对民俗、民风的敬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于“代理扫墓”这种行为,我们需树立正确的传统道德理念和伦理观念,要知道不是什么行为都可以被代理。唯有此,九泉之下的逝者才能得到安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3

是的,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抛弃。



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之推,到唐玄宗下令“寒食扫墓”;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再到国粹《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清明扫墓的风俗已经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而近来出现的“代理扫墓”服务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扫墓”活动是否一定要亲力亲为的争论。如果说,“是否代理”只是一种形式问题,那我方就不该加以苛责。

但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有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包含的传统习俗等等,本身就要求用特定的活动予以传承。

如同重阳节要登高追远,元宵节要放花灯吃汤圆,离开了这些活动传统习俗也就不复存在。因而扫墓活动绝非一种形式,而是清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特定活动。这种“不可替代”就体现在特定习俗不可替代与感情不可替代两个方面。那么抛弃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扫墓活动将血缘亲情寓于其中。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先辈一代的付出,慎终追远。是对祖先感情的特定表达。

试想,如果今天端午节你让别人代替你吃粽子,除夕夜让别人代替你吃团圆饭,七夕节让别人代替你陪伴情人,那么这些习俗还能称之为习俗吗?再者,孝经中“养老送终,亲力亲为,不可假手于人”的思想本身就意在劝导世人对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感情与尊重。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替代,你可以代考,代办,但惟独感情不可以,不管你有心还是无心追念你的家人,不管你有再大的无奈和苦衷,可以“折中处理”,容后再拜。但绝不可要人代替。打开淘宝网第一页,“扫墓,哭坟,念悼词”等代理服务,明码标价。

凤凰网调查,“代理扫墓”业务“有市场、没掌声”,践行者觉得“能做不能说”,可见,它说穿了就是“花钱买服务,赚钱装孙子”漠视文化行为。

我们客观承认,现代人为生计忙,为儿女忙,有时候有所取舍也情有可原,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舍弃,起码亲情绝不可舍弃,如果今天父母健在舍弃相处,找人代替看老人。明天父母离开舍弃扫墓,找人代理扫墓。

道德底线越退越低,试问舍弃到最后我们的“亲情”还剩什么?因为某些人无法扫墓尽孝要弥补遗憾就代理亲情,和因为没钱就去偷盗有何区别?何者又能更加无奈?“代理扫墓”长此以往发展,必然会导致孝道亲论的不断流失。

第2个回答  2022-04-03

传统意义上来讲,代扫墓,确实有违背传统意义。但是根据当下情况,疫情爆发,人员不能集中活动,所以代扫墓也能理解。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第3个回答  2022-04-03

算,这不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杨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不但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敬重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将就“死者为大”的观念体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节如约而至,围绕清明节衍生出的经济现象愈发惹人关注。比如,代客扫墓生意重现江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清明节扫墓本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祭祀活动,但在利益的驱使下,竟有人看到如此“商机”,通过雇人来代替亲属“哭爹喊妈”,甚至以“流泪多寡”的方式来计量交易价格,不但有违传统观念,更是对逝者的亵渎,可谓“笑天下之大稽”。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某些原因,有的的确无法回乡扫墓,为表自己的追思之情,请人清扫一下墓地,摆放几束鲜花,倒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贪图方便,像完成“工作任务”一样去完成祭祀,那便失去了清明扫墓的象征意义。

“孝”作为是中国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无论是对个人单元,还是社会群体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意义和标本价值。故此,对于那些“代理扫墓”者来说,无论是在逝者坟头前作揖磕头、还是痛苦涕零,其目的只有一个:金钱!根据传统“死者为大”的人伦观点,缅怀逝者,寄托哀思;作为生者,应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难以想象,如果让一群陌生人替自己在坟前行“扫墓之举”,是讽刺,还是侮辱?不得而知。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想观念也跟着转变,一些有悖传统道德伦理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将清明节设为法定假期,体现的是对民俗、民风的敬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清明代理扫墓”是对传统的亵渎。对于“代理扫墓”这种行为,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需树立正确的传统道德理念和伦理观念,要知道不是什么行为都可以被代理。唯有此,九泉之下的逝者才能得意安息。

第4个回答  2022-04-03

代理扫墓是对传统的抛弃!

第一,扫墓在清明节这一特殊时期有其特殊意义。 清明节之所以为节日,并不是指扫墓这件事情我们平时不能做或是寄托哀思表达孝心平时不能有,而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古以来约定俗成该去看望先祖坟冢的时候。

第二,代理扫墓满足的仅仅是对物质形式的追求。“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不但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敬重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将就“死者为大”的观念体现。

由于某些原因,有的的确无法回乡扫墓,为表自己的追思之情,请人清扫一下墓地,摆放几束鲜花,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贪图方便,或是为了显气派有排场,像完成工作任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