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的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如何理解《离骚》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如题所述

句子的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离骚》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离骚》汲取楚地民歌的语言风格,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延长,扩大了诗文的容积。司马迁不但选用灵便转变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短文的句法,在著作中使用了“长路漫漫”、“长太息”等,进而创造了一种节奏感明晰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

《离骚》中出现了许多“言对”,即工巧的层递:“朝饮花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认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便是上下句常用的历史典故相对性:“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汽车兮,齐桓闻以该辅。”可是这种语句在屈原作品中仅占极少数,参差错落的语句占着肯定的优点。

从节奏感实际效果看,《诗经》侧重于齐整均匀,屈原的作品侧重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里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性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感;《离骚》的典型性句是五、六词句,句中经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感。“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本非四言,也非七言,反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速裁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表达节奏感已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交叉式应用五字句、六词句、七字句、九词句,根据字符的提升与降低,有心导致跌宕起伏的语言表达节奏感,产生《离骚》特殊的语言表达节奏感美。

《离骚》与《诗经》的差别就在于,当左右几句有也许产生层递的情况下,《离骚》有目的地转换词句的结构形式,使之具备参差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言小七”。“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性,“掩涕”与“言小七”是短语与叠音词相对性,对应的词语或短语构造产生变化,就是为了使语言形式产生变化,进而产生诗歌语言的旋律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其语言句型的特点是句子的长度参差不齐、交错排列、用词多。 据史料记载,“月人歌”、“沧浪歌”等一些楚歌都是可以唱的。 虽然当时《离骚》可能唱不出来,但是因为这个体裁本身和民歌有一定的关系,它也有优美的节奏和音调,也就是说,它具有音乐美感。 据说读楚辞需要特殊的楚音才能好听。 “楚辞”当然是指楚方言。 可见朱麦臣在读楚辞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语气。 买辰是吴人,战国时吴属楚人,也可称楚人。 于是,他用“楚声”来念楚辞。 其他人虽然会读楚辞,但不会用“楚”。 这种“楚音”应该以楚方言为基础,加上诗歌特有的韵律,读起来十分悦耳。
第2个回答  2022-07-09
它的语言句式上的特点是句子的长短不齐、参差错落以及多用兮字。根据历史记载,一些楚歌,如《越人歌》、《沧浪歌》本都是可以歌唱的。
第3个回答  2022-07-09
离骚是非常浪漫的。屈原的离骚是以生活为基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污浊也显出来了真善美假恶丑之间的针对斗争。写出了光明战胜黑暗真善美战胜了假恶丑。激励人们向往光明,向往美好。离骚是非常积极的浪漫主义,非常健康。培养了我们爱国主义传统和崇尚高洁的品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