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赏析这首诗。 秋心拆两半、一曲《声声慢》

秋心拆两半、一曲《声声慢》

寒树凋零败叶残,
冷许几度秋心半。
红烛泪落西窗怨,
情于伤心声声慢。

嗯~用的某些意象蛮新鲜的,但是那个秋心半,嗯~大概是,有一半的心思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人身上,自己还剩的那一般也被相思磨吧;最后那句,左看看,右看看,多半是谁人在唱声声慢。
嗯~也算是将《菊花台》与李清照的《声声慢》结合起来了吧,有几分新鲜感。
至于,是否至情至性,从二三两句来看,嗯~嗯~嗯~或许能用些现代的景物描写,一味用古代的,只觉得上课还是可以的感觉。尤其是寒树凋零败叶残,很明显不是自己眼睛观察所得的景物描写,第三句还能当成在引用诗里的某些状态,也勉强算是用典吧,但是景物描写,还是白描是没有用典一说的吧。故而作的成分多一些,性情上的反而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5
这首诗句句包含愁苦幽怨之情。首句描述深秋树叶凋零、残枝落叶的景象,悲伤之情蕴含于景色之中;第二句直接点名天气的转寒,并且巧用拆字的手法,“愁”为秋心,天寒人心冷;第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红烛滴落宛如人悲愁落泪,滴滴都是怨;最后一句更是直接言明主人公伤心之情,伤心的人儿落泪西窗旁,一首曲子调不成调,断续而满怀对情人的幽怨之情。
第2个回答  2012-07-27
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借助《声声慢》的意境与感觉,把当时的心境表现出来,如美术作品中的意象,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官。
第3个回答  2012-07-25
(1)从诗中的意象来看,寒树.败叶.红烛.西窗...奠定了全是哀怨悲伤的基调。
(2)首联描绘了秋季落叶凋残的萧条景象,借景抒发诗人内心哀怨忧伤之情。
(3)颔联写秋意之凉,凉至心里。夸张手法。从环境的凉渗透到内心的凉。
(4)颈联拟人手法,诗人幽怨表现得淋漓精致。
(5)尾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的伤心
第4个回答  2012-07-24
闺阁幽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