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700字左右的红楼梦的书评

2月10日前最好,要原创,高中生水平,初三的也行

红楼梦书评:那一张蛛网——我看《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里获得官方、学术界、民间共同认可的不多的小说之一,其成就单从小说的创作周期上便令后来者无法企及。

正统的评论比较实用,通常从阶级的观点出发,褒扬其内容深刻,通过描写一个大地主家族的没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云云;而红学家们则用高倍显微镜研究每一片残砖断瓦,考证里边某个仅露了一脸的人物的出身来历并乐此不疲;普通读者热衷于郎才女貌的男欢女爱,白玉为堂金做马的毫奢,还有错综复杂犹如剧情片的故事情节。道也好,淫也好,各人的眼光不同角度不一,得出的印象就大相径庭。
曹雪芹起笔时就开宗明义,这只是一块顽石在尘间“走一遭”的历程,亦梦亦幻,作不得真——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巧合而已。却又在开篇时欲盖弥彰地写了四句诗道破了玄机:原来顽石所历是虚,自身的亲历却非假。
他用写作追忆流逝的时光,抒发内心不平之气,切肤之痛没有让他写出一部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言情剧,他亲手搭起了一座美奂美仑的大观园,却没有来得及亲手把它毁掉,结尾时的悲剧色彩被宿命的虚无与因果报应冲淡不少,不可不说是种损失。
鲁迅讲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按这个说法观照《红楼梦》,固然看到了毁灭,但并非都是美好的东西,贾府的大厦倾颓树倒猢狲散,并不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对此产生了同情或者怜惜,那对他们周围的人,对被他们剥削过的佃户,被他们欺压过的小民,则是不公平的。
关于《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专家们的著述实在太多,并且过多了,这里就犯不着再说,以免有抢人饭碗之嫌,这些纤巧精致,绚丽夺目的文饰后面,藏着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但更真实。
一座占地辽阔,锦绣灿烂的大观园是一个封闭的小小世界,这个世界与外面的那个更大但简陋得多的世界只通过那么几个通道联系着,它在金字塔的顶端,俯瞰众生,并且和其它尖顶联为一体,在这个世界的内部充满了纷繁错杂的关系,有矛盾,有冲突,不时有暗礁突破水面风暴扫过头顶,但是它就象一张绷紧的蛛网,依靠自身的张力维持着平衡——只要这张网附着的墙角柱头没有改变,那它就象飞快运转的陀螺在一点上始终不倒,但只要稍稍有外力袭来,则立时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千百年来,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过来的,不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文字狱,不论是战国割据,还是诸侯作乱,只是一场场戏剧上演,人人都清楚地明白剧情的发展方向——这张网不过比平时绷得更紧了一点而已。但蒙古的骑兵,女真人的弓箭,八国联军的炮火还有日本人的铁蹄转眼就把这种微妙的平衡踏得粉碎。
大观园里的风花雪月诗意优美,射覆吟诗,饮酒品茶,情趣高雅品位出众,中式贵族热衷于无害而温和的活动,谦谦君子和温淑贵妇是他们的代表,当然这并非说他们对所有人都如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古有明训,在他们世界之外的人,其实并不算人的。
而这个时候的西方,贵族们也彬彬有礼地在社交舞会上虚与委蛇,另一方面,他们喜欢用剑这种野蛮的东西代替诗书相会——为荣誉而战,争吵的结果往往是拔剑相向。
贾府的男女可不喜欢这种举动,所以整部书里除了柳湘莲曾经拿马鞭痛打了薛蟠一顿,再没更有男人气的举动,虽然那薛蟠稍微还象个男人。
聪明人用脑力不用蛮力,譬如贾雨村那场精彩的诉讼案,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武将的地位一直那么低,只能远远地在边关为皇帝高官们看家护院流血拼命,听侯钦差大臣和那面涂黄漆的金牌的命令,即便大臣是白痴,命令很弱智,然后武将也渐渐自卑起来,“一介武夫”,他谦虚万分地介绍自己。
贾府的男人白皙柔美,浑身充满了脂粉的香气,在这个阴柔的世界里,阴谋畅行无阻,看不到面对面的冲突,只是老谋深算,大家比赛玩深沉,用逻辑学家也无法反驳的语言说话,这种语言自汉唐之后便逐渐成为官方言辞,优美典雅,空洞无物。
这一潭死水看上去颜色可爱,景致优美,在高高的堤坝间波平浪静——即便大堤崩溃,也不过融进了更大的一团死水。
更大的这团死水当时叫“天下”。
皇帝把自己的江山称为“天下”,实在是充满了豪气的话,这是靠流血谎言欺骗充满的泡沫,皇帝喜欢天下死水般的古井无波,“拱手而治”,皇帝喜滋滋地坐在宝座上低看下边整整齐齐跪成方阵的大臣们,恍惚间他觉得自己真是天子,“我多么伟大”,他想,但是嘴上却称自己为“寡人”,然后大臣们泪光闪烁,泣涕如雨。
皇帝有御林军,有刽子手,有聪明的大臣献计献策,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所以他从来没有废话。
皇帝始终是《红楼梦》里忽隐忽现的一缕阴魂。
贾府最大的柱石就是皇帝脑子里的一个想法,从它的兴旺到衰败,再从衰败到兴旺只不过是一闪念间的事情。
“君子之泽,三世而竭”,依靠某人的恩惠维持的幸福如果能延续到那人呼吸停止已经很不容易了,三世,应该算作上限。
所以贾府里的人个个忠心无比,激动地接待自己女儿的访问,下跪问安为皇妃热泪盈眶,柔顺地接受抄家驱除,我想如果被皇帝杀头,三跪九叩和“谢主隆恩”更是少不了的。
除了忠,还孝顺。
“孝”字辞海的解释是:古代的道德规范,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中国人的孝自古以来便融于国法中,非是等闲的道德品质问题那么简单。各朝各代都把孝看得重要无比,孝子当好了能作官,因孝犯法可减罪。其基础是老子对儿子掌有生杀大权,而逆子弑父则要处剐刑。
“百善孝行先”——在下孤陋寡闻不知语出何处,之所以孝字排在第一位原因实在简单,从下而上是绝不可有违逆的,皇帝就是天下所有人的老子,忠孝不能两全说穿了就是不能同时一样好地取悦两个爹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30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的批语是:文笔细如牛毛。伏笔千里。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脂评系统的本子,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程高系统的本子,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据当今主流红学家称: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系统的本子,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不过这也没有获得普遍的共识,仍有相当的红学家和爱好者认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一个整体;或者认为程高本和八十回本是同时代的不同抄本;当然也有人认为程高本早于胭评本,学术上还存在很多争议。
  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传统中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颓废。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02
不好评
不可阻遏的时代振荡力
——试析《红楼梦》之“死亡”

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说:“……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1
是的,作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充满了死亡。死亡的氛围,笼罩着“红楼”,死亡之经脉,贯穿着“红楼”。无怪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2
死亡,是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深刻体验的结果。因此,对《红楼梦》的“死亡”作一番探究,有助于更真切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有助于掌握其悲剧结构及艺术价值,有助于正确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思想、艺术水准。

笔者认为,《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可按内容分为八个阶段。下面按阶段试析其死亡描写如下:
第一阶段,第一至第五回。是曹雪芹对全书总纲写的一个概述。只写了一个人物之死:第四回“薄命女偏遇薄命郎”,冯渊被薛蟠豪奴打死。冯渊“命薄”由于薛蟠有恃无恐,雨村听任“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由于“护官符”作崇。冯渊之死是一条“纲”,它张开了四大家族关系及其社会背景之“网”。
第二阶段,第六至十八回。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为标志,是贾府最兴盛的时期。而在这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期,却出现了五次死亡:
1、第12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正面描写贾瑞之死。一方面揭示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一方面表现了王熙凤的心计及歹毒;
2、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正面描写秦可卿之死。出殡时,葬殡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并招来了满朝王公大臣的吊祭,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奢侈以及赫赫势焰。此外,“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的描写,则向人们暗示“扒灰”者之丑恶。而秦氏托梦所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等语,其中寓意,显而易见;
3、秦氏丫环瑞珠,见秦氏死即触柱而亡,“此事可罕”。不可否认,丫环之死有愚忠的奴性因素。但更完全有可能丫环知道了秦氏死之隐情,并被贾珍发觉。秦氏既死,无可依靠。丫环面临的将是可怕的迫害,不如早些了结。统治者的堕落和威慑,是丫环的主要死因;
4、第14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林如海病死,只是在凤姐操办秦氏丧事时,一笔带过。但决非可有可无,它预示着黛玉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真正开始。是黛玉悲剧的正式发端,而这一发端又是与封建制度的残酷紧密相连的;
5、第16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秦钟病死。其死主要与智能恋情有关。其父为此打了他一顿,随后“气的老病发作”,“呜呼死了”。秦钟为此“又添了许多病候”。他的死,说到底,是封建礼教对自由爱情迫害的结果。宝玉与之为知己至交,作者写其“情”死,是不是也暗示着宝玉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结局?
在贾府最为兴盛的时期,悲剧的大幕随即拉开。在短短的十三回里,死亡已频频出现,达到全书的最密度。死神的幽灵或隐或现,忽明忽暗地显示贾府之权势,暴露着贾府的罪恶及内部矛盾,暗示着贾府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三阶段,第十九回至第三十三回,这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斗争全面展开的阶段。
第32回,“含耻辱情烈火死金钏”。这一阶段就在这回写到死亡,但却具有相当大的容量。金钏之死揭开了主奴矛盾斗争的血淋淋的一幕,加之宝玉叛逆的异端行为不断强化及荣国府嫡庶之间的矛盾纠葛,导致了宝玉“大承笞挞”。由此,封建秩序森严的大家族“登时乱麻一般”,斗争达到了白热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