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如题所述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需要选定判断基础,乘以设定的百分比得到。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财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财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能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审计人员应该哪里重要审哪里,在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后,超过重要性水平必须严格审计,低于重要性水平可以忽略从而免除审计。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

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包括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应当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1)性质的角度。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审计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性质、金额等。

(2)金额的角度。首先确定重要性的基准和百分比。基准通常可以采用预算收入或支出总额、投资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指标。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以设定的百分比,就能得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审计实务中,行政事业单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一般为预算收入或总支出的0.5%-1%;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总额的0.5%-1%;净利润的5%-10%。

2、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金额上,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审计实务中,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