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控制与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 论述题 选至周三多的管理学 急急急急

如题所述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控制与计划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控制的计划是“水中月”,没有计划的控制是“无头蝇”。引文:主生产计划是宏观向微观过渡的层次,物料需求计划是微观计划的开始,是具体的详细计划;而生产作业控制或车间作业控制是进入执行或控制计划的阶段。把经营规划作为计划与控制的最高层次,说明ERP内部集成系统对企业经营战略重要性的高度重视,一切都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战略。计划与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它统一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生产活动。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个人体,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当于人的大脑,推陈出新的产品是它的生命血脉,生产设施和能力资源相当于肌肉骨骼,而牵动人体各部活动的神经系统就是计划与控制。这个比喻说明了计划与控制在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说明它同企业经营目标、产品和资源的关系。1. 计划与控制的作用计划的实质是使企业如何通过制造和销售产品获取利润,它的作用是:(1)使企业的产出(包括产品和服务、数量和时间)满足市场的需求。(2)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合理组织各类产品生产。(3)使投入能以最经济的方式转换为产出。控制的作用是:使计划执行的结果不超出允许的偏差。这个允许偏差是指在数量和时间上客户或市场能够承受的偏差。ERP是优化整个供应链管理计划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集成虽然仅针对一个企业内部的计划与控制,但它是整个供需链计划与控制的核心组成。抓住计划与控制这条主线,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协调企业各项经营生产活动以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计划与控制同核心业务的关系,请回顾图1.3。2. 计划于控制流程ERP内部集成的计划与控制子系统是MRPⅡ系统的主线,包括对物料和成本的计划与控制。因此对这一部分,我们有时直接称“MRPⅡ系统”。就物料计划与控制来讲,有5个层次,其中计划层次4个,即经营规划、销售与运作规划(产品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最后第5个层次是执行层次,涉及企业内部资源的是生产作业控制,见表15.1。采购作业虽同属执行层,但它所涉及的是企业外部资源,所以未在表15.1中出现。划分计划和执行层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计划管理由宏观到微观、由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的深化过程。在对市场需求的估计和预测成分占较大比重的阶段,计划内容比较粗略,计划跨度也比较长;一旦进入客观需求比较具体的阶段,计划内容就比较详细,计划跨度也比较短,处理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计划方法同传统手工管理的区别也比较大。划分层次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明确责任,不同层次计划的制订或实施由不同的管理层负责,评价MRPⅡ实施业绩时,不同管理层次要对各自的计划实现率负责。不要简单地从“层次”的角度来理解计划管理,要看到它的实质是计划管理由宏观到微观、由粗到细的计划业务工作流程。在5个层次中,经营规划和销售与运作规划带有宏观规划的性质。主生产计划是宏观向微观过渡的层次,物料需求计划是微观计划的开始,是具体的详细计划;而生产作业控制或车间作业控制是进入执行或控制计划的阶段。通常把前3个层次称为主控计划(masterplanning),说明它们是制定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计划层次。企业的计划必须是现实和可行的,否则,再宏伟的目标也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一个计划层次都包括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对制造业就是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要进行不同深度的供需平衡,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运用模拟方法加以调整或修订。每一个计划层次都要回答3个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需要? (what? howmuch? when?)(2)需要多少能力资源?(3)有无矛盾?如何协调?换句话说,每一个层次都要处理好需求与供应的矛盾,平衡需求与供应,这是MRPⅡ原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做到计划既落实可行,又不偏离经营规划的目标。上一层的计划是下一层计划的依据,下层计划要符合上层计划的要求。如果下层计划偏离了企业的经营规划,即使计划执行得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整个企业遵循一个统一的计划,即所谓“一体化计划(one plan)”,既有宏观与微观计划的统一,又有销—产—供计划的统一、物料与资金计划的统一,这是MRPⅡ计划管理的核心精神。把经营规划作为计划与控制的最高层次,说明ERP内部集成系统对企业经营战略重要性的高度重视,一切都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一定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9
计划的实现需要控制,而计划本身也是个控制实现的过程。
第2个回答  2012-06-29
一对双胞胎兄弟,同时上大学;同时念研究生;同时恋爱;如今又同时赴美国攻读博士。
这一路双双走来,除了家庭、社会、学校的培养和爱护,更有哥俩情同手足、相互支持的感人故事。
郑州市城北路3号院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陈勇,弟弟叫陈刚。2000年8月16日,陈勇从北京启程飞往美国。10天后,陈刚也随后赶到。
去年年底,兄弟俩同时以惊人的成绩通过了GRE和托福考试,并分别被美国艾默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其中,弟弟拿的是该校最高奖学金。他们去美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
为此,母亲韩志贞激动得又一次落下了泪水:“谁说福不双至,俺这对双胞胎儿子就能一‘双’到底……”
计划外的两小鬼
这对双胞胎兄弟的故事,要从其父母河南中医学院教授陈金广、韩志贞夫妇说起。
1975年春,韩志贞身患重病去医院就诊,大夫偶然发现她怀孕了。
1975年11月23日,韩志贞产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取名陈勇、陈刚。
兄弟俩5岁半那年,家属院内的幼儿园解散了。韩志贞不顾丈夫反对,用童车直接把他们推到了工人新村小学。快到学前班教室门口时,她犹豫了,孩子虽然聪明,但还不够上学年龄,老师会相信吗?正在这时,学前班的一位老师看见他们就惊奇地叫起来:“多可爱的双胞胎啊,来我这班吧!”就这样,陈勇、陈刚被安排在一张备用的课桌上。
刚开始,陈金广还为儿子侥幸入学的事儿心里不顺,可他慢慢发现,小兄弟俩背上书包变了。那天放学,院里的小伙伴照例在门口大呼:“大炮,快出来玩!”陈刚丢了书包就要冲出去,陈勇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把拉住弟弟说:“咱都是小学生啦,要先写完作业。”陈刚点点头。这一幕让陈金广心里一阵暗喜,儿子如此乖巧懂事,是他没想到的。
灿烂的爱心环绕
陈勇、陈刚他们两个从出生那天起就一步也没离开过。他们的爱好、脾气、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完全相同:在学校同班同桌,在家也是同床,一张小桌子写作业。陈勇从小学一年级就是班里的第一名,陈刚总是以一分之差排在第二。更有趣的是:如果陈勇头疼,陈刚肯定也在发烧;陈刚肚子疼,陈勇也会拉肚子。
如果说陈勇、陈刚的成绩有差距,那是在体育方面。陈刚好运动,体育成绩就比哥哥好。五年级的一次体育考试,陈刚的跳绳以满分第一批通过,陈勇却没及格,老师告诉他,下课后,他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眼看下课铃声就要响起,陈勇的“强化训练”却不太见效。突然,他心生一计,偷偷找来陈刚耳语了几句。
补考开始了,老师叫:“陈勇”。陈刚飞快跑过去,轻轻松松地拿了满分。老师见了还说:“我反复告诉你们,体育比赛时一定要放松,这不是很好吗。”知情的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在学校,陈勇、陈刚的恶作剧虽然接连不断,但老师依然很喜欢他们。
中学后,他们被分到两个班,可“麻烦”还是时有发生。有一次,一位新来的数学老师在上课时表扬了陈刚的作业。第二节课她去陈勇班里上课,看见陈勇,误以为是陈刚,就大发脾气:“没想到你这么调皮,你以为来这班我还会表扬你?”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陈勇、陈刚无论大小考试,母亲韩志贞都全程陪同,送孩子们进考场,等他们考完试,再接孩子回家。而陈勇、陈刚总是以全校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回报母亲。当然,其间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辛勤教导都是重要的因素,兄弟俩从小就生活在一片灿烂的爱心里。
是兄弟,更是朋友
上学以后,兄弟俩互相监督写作业,齐心协力做难题,自然进步就快。作为哥哥,陈勇知道要做表率,弟弟陈刚更是憋着一股劲,要跟哥哥比高低。高中以后,两人的学习成绩稍有不同,陈勇英语好,陈刚更爱物理、化学。于是弟弟遇到了难题,哥哥自然就倾力相助。有时哥哥需要请教弟弟的,弟弟也理所当然要还这份人情。说来也怪,从小学到高中的历次考试,弟弟总是以一、两分之差,紧紧排在哥哥后面,而且大多是全校第一名、第二名。
直到高考前夕,命运才给这对兄弟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按高中毕业考试成绩,陈勇无可非议地被学校保送到南开大学。当学校领导郑重地告诉他:你是咱们学校三百名毕业生中唯一的一个时,陈勇并没有像众人想像的那样欢呼雀跃,他马上想到了陈刚:“弟弟会不会因此而有压力,影响他的高考。”陈勇犹豫不决,于是决定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而此时,陈刚早已兴高采烈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
夜里陈勇久久不能入睡,陈刚此时才读懂哥哥眼睛里的那片茫然。他走到陈勇床前小声说:“我先向你恭喜,以前我总为咱俩的高考志愿发愁,这回,总可以少费一点心思了。”陈勇猛地握住弟弟的手,一字一板地说:“我陪你复习,咱们都上南开。”
转眼高考来临,陈勇和母亲一起跑前跑后,为弟弟做后勤工作。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陈勇老远就从弟弟的眼神里就看出了结果:一切顺利。他赶紧迎上去,两个人彼此重重打了一拳。哥俩齐心协力,互相加油,这种深厚的感情时常令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陈刚曾是信心十足地把南开大学填为第一志愿,但是阴差阳错,两个月后他却收到了青岛海洋大学的通知书。就要开学时,陈勇、陈刚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们找了家照相馆,拍了个合影,每人一张,带在身上。母亲说:“两个男子汉,哪能一辈子守在一起,应该有自己的天地。”陈刚红着眼圈告诉母亲:“我要把哥哥送到天津,再去青岛。”长这么大,这还是第一次分别,韩志贞同意了。
第二学期,陈勇写信说,他正准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陈刚马上明白:这是提醒自己。几个月后,陈勇又写信来说,他英语考了86分,排第一名,已顺利通过了四级。陈刚也赶紧回函汇报,他考了84分,虽比哥哥低,可也是青岛海洋大学的第一名。
第二年的英语六级考试前夕,陈勇意识到,这对陈刚来说可能会吃力,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北京、天津的各大图书馆和书店,为弟弟收集复习资料。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陈刚以88分的惊人成绩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陈勇只考了71分。虽然也已顺利通过,可那是他和弟弟遭遇中少有的“惨败”。兄弟俩自然都明白其中的缘由。
转眼就要大学毕业。陈刚借去外地实习的空闲时间,回家小住了几天。那天,母亲接到陈勇从天津打来的电话,陈勇说他喜欢他学的“国际经济”专业,想考研究生,继续深造,问问弟弟有何想法。母亲韩志贞答应尽快转告,正在床上睡觉的陈刚朦胧中听见了电话里的交谈,突然大叫起来:“我也没准备参加工作,考北京大学企业管理系,离哥哥近些。”韩志贞立即反应过来,马上改口:“陈刚等等,弟弟同意!”
1997年春节过后,陈刚接到青岛海洋大学通知:根据毕业考试成绩,他将被保送本校企业管理专业读研究生。这个意外情况打乱了两人的计划。母亲韩志贞一直担心儿子强化复习会弄坏身体,及时发出“指示”:来日方长,陈刚完全可以在青岛读研。
四年前和四年后,保送生的光环在兄弟俩头上恰好调了个个儿,弟弟被保送本校读研,哥哥则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总要让哥哥领先
读研究生以后,电脑一下子把两个人的距离拉近了,他们通过因特网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尽管如此,还是觉得有点不过瘾。1998年底的一天,陈刚赶往天津和哥哥一起过生日。当他风风火火推开陈勇宿舍的房门时,一下子呆住了,房间里坐着一位光彩夺目的女孩,长头发,白皮肤,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说话时总是微笑着。
以前,陈刚曾听哥哥提起过一个人———岳晓慧,南开大学日语系学生。他们是在一次朋友聚会时认识的,以后的交往越来越多。交往越多,彼此越觉得有共同语言。近来,陈勇正帮她复习考研,看来这肯定是岳晓慧了。没等哥哥介绍,陈刚就恭恭敬敬地向她问了声好。
回到青岛后,陈刚突然变得心神不宁,他的脑海里总是出现华玮的身影。华玮是陈刚的校友。陈刚做助教时,给华玮上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课。有一次,陈刚无端地把华玮一篇相当不错的论文评成了“丁”,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恩恩怨怨”。后来陈刚发现自己爱上了华玮,可一直没有表白。此时,陈刚感觉是时候了。
当陈勇告诉陈刚,他和岳晓慧确立了恋爱关系时,陈刚也和华玮走到了一起。
四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凝聚出更大的力量。他们拼严寒、战酷暑,在知识的海洋里你追我赶,展翅高飞。当年,岳晓慧顺利考取了南开大学日语系研究生。陈勇、陈刚决定再登高峰,1999年4月上旬,兄弟俩会师天津师大,参加GRE考试。一千多名考生中,陈勇、陈刚又戏剧性地分在了一个考场,而且坐同一排座位。此时,岳晓慧、华玮成了他们的后勤部长。果然,兄弟俩又创奇迹,GRE考试哥哥以2280分、弟弟以2250分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8月初,他们又通过了托福考试。2000年春,陈勇、陈刚几乎同时收到美国艾默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录取通知。
日前,笔者接到陈勇、陈刚先后从美国打来的电话,他们都说:等完成学业后,马上回来报效祖国和亲人。说出这种想法之前,兄弟俩未曾商量过,他们又是不谋而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