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青的《北方》中作者是如何利用声、光、色来塑造诗歌意象的

如题所述

“暗淡的灰黄”的沙漠风,还是“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无论是“孤单的行人”、“惶乱的雁群”,还是“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等来塑造一组组灰暗、荒凉、阴郁的诗歌意象。

诗中色调、光彩、形象兼备,它们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的“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就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

诗人都是用各种质朴自然、司空见惯的意象来象征国土和人民的苦难,抗战的艰苦,又如诗中“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这里的黄河也已全然没有了母亲河的温情,就是一头凶猛的野兽咬啮着北方的土地与人民,就是战火的迅猛燃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

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26
作为曾在艺术之都巴黎专业研习美术的画家,诗人又有着画家的感受力,以及对色彩、光影、形体等的敏锐的捕捉力。在本诗中,他充分发挥了这一特长,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诗中色调、光彩、形象兼备,它们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的“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就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
第2个回答  2012-06-28
 本诗在对北方冬景的描写中,诗人选取的无论是“暗淡的灰黄”的沙漠风,还是“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无论是“孤单的行人”、“惶乱的雁群”,还是“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等一组组灰暗、荒凉、阴郁的意象,都是一片悲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严寒、肃杀相互映衬,也是反映当时北中国大地的真实情况,诗人将写实和象征自然的融合在了这些意象里。他写这北方的寒冷、萧条的景色很容易让读者能够理解,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哀。我们在字面上,除了”北方是悲哀的“一句总基调,很少能直接读到表达这种感情的词句,诗人都是用各种质朴自然、司空见惯的意象来象征国土和人民的苦难,抗战的艰苦。又如诗中“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这里的黄河也已全然没有了母亲河的温情,就是一头凶猛的野兽咬啮着北方的土地与人民,就是战火的迅猛燃烧.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