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如题所述

1、言谈

言谈就是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说出口的话往往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谈话要注意音量和场合,在办公室打电话时要注意不要影响他人。在商谈时说话要慎重,所谓“祸从口出”,所讨论的问题,首先是你的所思所想,要知道该谈什么不该谈什么。

2、表情

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表情要配合语言。表情自然、不要假模假样,表情友善、不要表现的太孤傲,很多时候,表情往往会出卖一个人的真正想法,所以,不要这么轻易将自己的心情表现在脸上。

3、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表现在衣着、仪表、行为等几个方面,重点是外在,因为我们首先看到的都是一个人的外在。

4、同事相处的礼仪

真诚合作、宽以待人、公平竞争、主动打招呼、诚实守信。  

5、以礼待人

谈话不必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轰动效应,以礼待人,善解人意才是最重要的。


塑造良好的职场形象的技巧

1、仪容仪表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相貌自己无法决定,但服饰取决于自己。服装整洁、得体、自然、符合身份和场合,相信谁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2、仪态动作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常常将他的气质、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建议我们无论在站立行走、递物接物、言谈举止等各方面都体现职业素颜,符合商务规范,更有利于以后的商务交往。这样更有利于接下来的交往。因为粗俗的动作总是令人升厌。

3、态度决定成败

谁都不会拒绝和一个真诚、热情、大方的人交流。乐于沟通、善于聆听、应对得体、面带微笑,让别人感受到被尊重,也恰当表明自己立场,都是我们应该修炼并保持的态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职业形象塑造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呢?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
  职业心理是指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角色扮演、职业适应、职业形象塑造等活动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个体的职业心理是其个性的心理与所从事职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体根据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和兴趣偏好而去选择、从事、适应一定的职业,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按照职业的需求去工作、行动,因而必然打上所从事职业的烙印,形成特定的职业心理。
  1.职业选择心理
  职业选择,指个体依据、运用掌握的职业信息,从自己的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出发,结合自己的素质特点,寻求合适职业的决策过程。
  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兴德的职业的人格类型理论,每种人格类型都有相应的职业兴趣和感兴趣的职业,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个体的职业选择心理。霍兰德把人格划分成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实际型: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典型职业包括技能性和技术性的职业如农民、修理工、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研究型: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及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研究性质的工作,典型职业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等。艺术型:喜欢富有想像和创意、自由、具有艺术性质的工作和环境,典型职业包括演员、画家、设计师、歌手、音乐家、诗人、作家等。社会型: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乐于教导和帮助他人,典型职业包括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企业型:喜欢从事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典型职业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领导、销售人员等。传统型:喜欢有系统有条理的工作任务,典型职业包括秘书、公务员、会计、同书馆员、出纳等。
  2.职业适应
  个体在进入职业岗位后,心理上必然要发生变化。实际的工作岗位与原来想像中的岗位总是有一定差距的。个体需要对职件及自己所做出的选择作进一步了解、评定,探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途径,以争取自己在职业中的成功。在职业道路中,个体还会碰到职业中的种种变动,职业与家庭生活的协调等许多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个人积极成长,最终保证职业组织的发展,都涉及个体对职业的心理适应问题。
  个体要增强自身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应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首先,个体应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等方面有一个客观、准确的了解,并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把握与适应周围的环境。其次,个体应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全面了解,逐步培养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职业工作中去。再次,针对自己在职业适应中的不良情绪反应,个体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予以克服或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疏导。
  3.职业角色扮演心理
  职业角色是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几个最关键的角色之一。从心理的角度讲,个体在进行职业角色扮演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体要培养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所谓职业角色意识,是指职业承担者对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的看法和认识。如果个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非常明确,即职业角色知觉良好,在职业角色行为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他所担任的职业任务就会完成得很好,也就更容易塑造出良好的职业形象。第二,个体要加强对职业角色的学习。职业角色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职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二是学习职业角色的知觉、情感和态度。前者是职业角色的“硬件”,后者是职业角色的“软件”。例如,一个企业的工人,不但要知道工人的职责、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对工作要积极热情,要培养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意识,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这一职业角色。第三,要培养良好的职业角色扮演心理素质。在职业角色扮演中,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遇到角色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有一种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各行各业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表现。
  在现代社会,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它不仅是社会道德系统中的一个有特色的、新兴的分支,而且是一个较有代表性、起中坚作用的道德层面。它具有道德的时代特征,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它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是一种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组织面向社会现实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起着对外树立行业形象,对内培养和考评人员素质、协调和统一群体风格的作用。
  对个体而言,职业道德精神或意识的培养,是塑造其良好的职业形象的关键。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形象塑造的主体。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角色转换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1.职业技能的培养  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的前提。而且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个体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掌握各种职业技能和科学知识,才能适应现代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勤于业务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到不仅能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而且效果、水平是“高、精、尖”的;另一方面,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进行知识积累、更新。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对个体的职业活动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或作用。  2.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职业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在职业活动中,个体的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所承担的职业任务效果的高低。为此,个体首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个体在职业实践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对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等。  3.职业角色转换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结构也随之在不断发展变化。以我国为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就业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而且职业之间的流动,转换日益频繁。以往更多的是一生就从事一项工作、一种职业,但在今日科技发达的时代中,社会变迁快速,社会流动性大,如都市人口的膨胀、新地区以开发引起就业、失业人员出现大轮回。因此,无论是地域上的横向流动,还是代际职业、个人职业的升降等综合流动都有加剧的趋势。这就要求个体培养良好的职业角色转换能力,以适应新的职业角色要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1
首先你在你的职业上面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然后你在众人面前一定要保持好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外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