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特点以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字要少100以下

  孙悟空·单纯的笑脸
  孙悟空是个可爱的孩子。
  之所以说孙悟空是个孩子,是因为他率真、勇敢、无畏。他具备了一个孩子的特征。
  孩子很单纯,就像孙悟空一样无邪,就像雪白的玉石一样纯洁,不留丝毫杂质。当孙悟空从一块奇妙的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他的孩子气。他争做美猴王,固执且无畏;他喜欢舞刀弄枪,勇敢且率真;他伸张正义,耿直且坚强。
  孙悟空和孩子一样会难过会欢愉。当吃到桃子的时候,他会开心地大笑,露出洁白的牙齿,绽放最纯净的笑颜;当与妖魔鬼怪进行死亡搏斗时,他会俏皮地咧开嘴笑,摸摸脸开玩笑似的说着孩子气的话;当唐僧冤枉他而将他逐出师门时,他委屈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却依然任性地腾空而去,虽然内心的悲痛已经宣告了对师父的忠诚。
  鉴于以上,我们便可以认定孙悟空是个孩子。任性的孩子,正直的孩子,率真的孩子。他的表情在无畏里带着对世界的茫然,他是最纯洁的孩子。
  我想当时唐僧也是料到了这一点,所以给他取了一个符合身份的法号——悟空。
  悟空,想来便是领悟空旷的世界。在悟空单纯的思想里,世界是空旷的,生活是纯白没有污染的,他需要凭借他的努力去慢慢明白这个世界。“空”这个字眼,同样是指孙悟空的内心,他的心里空明澄澈。他是个孩子,所以他的内心空空如也,他的思想空静如水。

  ——《匿藏在西游记里的表情》
  我看到的,可以再去把下面的看完。
  不过正常人接受的就是正义、勇敢无畏、敢于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大闹天宫里的天宫代表了封建的迂腐思想)、忠心耿耿、机智敏捷……反正跟正义勇敢的褒义词都差不多算。
  塑造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目的,简练的说来,无外乎就是向读者展现其脱胎换骨的历程。
  他以天生地养石猴的身份来到尘世间,很快在猴群中建立了威信并确立了地位。被老猴提点之后,想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于是跋山涉水,寻仙问道。拜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门下,学有小成,然终因其野性难驯而被逐出师门,一步步堕入妖道。
  劫掠龙宫,拳打地府,聚义水帘洞,称圣花果山,甚至野心膨胀至妄图天庭,最后终是被如来镇于五行山下。在这一阶段中,他的野性与天性,是毕露无遗的。凡事随心随性,飞扬跋扈且桀骜不驯,然须知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妖怪中的霸主它终是妖。
  唐王李世明夺得天下后,因连年的混战杀戮而终日耿耿于怀、惴惴不安,于是拜江流子唐玄奘为御弟,并派其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以渡世人。这也是上天给孙悟空的一个机会,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一个舍身取义的机会,一个修身成佛的机会。在这一阶段中,他获得了一次质的跨越。然而这个过程,显然是艰辛的、是漫长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百年的监禁先不说,江流和尚的紧箍咒对他简直就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折磨,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一个神通广大、在三界中近乎是无所畏惧的妖王,他这份心高气傲、这份狼子野心、这份盖世豪情如若离了紧箍咒,会成什么样子呢?仔细想想,无外乎也就只能在妖魔道中无限的轮回罢了。
  所以,于现实意义而言,这个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我们称之它为:约束。而正是有了这种约束,他才有了能从妖升为佛的可能。
  西天求经,须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然最后一难(通天河遇鼋湿经书),最为意味深长。被老鼋连人带着千辛万苦求得的经书翻入河中之时,孙悟空先救师父再救经书,全部救上来之后,跟着大家伙儿一道,将经书一本一本的晾晒在石头上,嘴上虽有些许牢骚却没有对老鼋起半分的杀心。
  妖就这样终于真正意义上的立地成佛了。
  小说仅仅只是借用了妖魔与神佛,其实讲的都是世间之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今天的我们更需要科学、客观地去感悟他。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人生境界的提升,正如孙悟空从魔到佛的历程。从唯我独尊到“遭遇”紧箍咒,却在历经劫难来到如来面前请求将其取掉时,不觉伸手一摸,已是了然无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3
面对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批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