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里面对出家人的称呼是这样的呢? 为什么男性叫和尚,女性叫尼姑呢?

和尚和尼姑这种说法来自于哪儿?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
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中国人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4
尼姑是佛教的女性修行教者!尼姑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

【来由】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中国人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
【出现】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西汉末年传入中草药。公元前2年(西汉元寿元年),有个叫景卢的人曾听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讲浮屠(梵语“佛”的音译)经。这是佛教最早进入中国的记载(见《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公元64年(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刘庄遣蔡音赴天竺(印度)求佛。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蔡音同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携佛像及佛经回到洛阳(东汉京城),汉明帝为褒奖驮回佛经历尽辛苦的白马,便在洛阳建造寺院,赐名白马寺。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尼姑】这个名称的出现比和尚晚。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尼姑》云,东汉时有女佛教徒,但还没有“尼姑”这个名称,直到东晋时才开始出现“尼姑”之称。

------------

【传说】
佛陀释迦出家后,他妻子意欲跟随,佛陀不肯,说若是收了女弟子,就会使本来传诵千年的宗教变成500年了,之后佛陀的姑姑屡次相求,佛陀的弟子阿难也多次规劝,佛陀最后才同意收女弟子,做比丘尼。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都是源自于印度。出家男众在印度成为比丘,出家女众在印度成为比丘尼。所以出家女众在中国称为尼姑。和尚也是梵语音译,中国意思是亲教师,在中国用来称号出家男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