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有关毛遂的故事?

如题所述

毛遂出身卑微,虽战国时期各国广纳贤士,他是赵国平原君的客卿,但仍受到出身的影响,人微言薄。当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国在灭国的边缘,这时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告奋勇请求跟去,靠自己的口舌说服了楚国出兵帮助赵国度过难关。

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在无人赏识的情况下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千里马没有伯乐就不是千里马了吗?当没有人能发现我们的长处优点的时候,要学会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但我们只知道毛遂自荐使平原君发现了他的才能从而重用,但是不知道毛遂最后的结局。

一、毛遂自荐的成功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各国大揽人才。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才子,出身低微的毛遂也可以成为客卿,但毕竟人微言薄,要想出人头地还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并且把握时机及时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暂且不论毛遂最后的结果如何,单就他自荐的勇气和他自身的才能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各自实力相当并没有谁有一统天下的能力。秦国君主有吞并山河的抱负,为了扩展疆域,秦王派兵攻打地理位置偏远的赵国。但是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秦军并未在赵国身上占的便宜,反而受到了严重挫败,士气低落。当时的秦始皇十分的生气,无论是付出再大的代价都要击败赵国,一雪前耻!

秦国没有放弃攻打赵国的想法,想出了离间计,赵王中计,与廉颇产生间隙,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骁勇善战的廉颇去驻守。赵括读过兵书,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且年轻气盛自视清高,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屡失败,让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围困于长平,最后被战神白起坑杀,这也就成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此战役之后,赵国遭受重创实力远不如秦国。秦国把握住时机,在公元258年再次进攻赵国,一举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生死关头,赵国各方开始谋求大局,平原君关心国家,想要在自己的客卿中挑二十个人他一块到楚国进行求救。

但平原君如何挑都差一人,毛遂听说后自荐请求和平原君一起到楚国进行谈判,在平原君的几番考验之下,毛遂一直从容镇定,应对问题不慌乱,最终赢得平原君欣赏,同意了毛遂的请求一起到楚国去。

平原君一行人到达楚国之后,只有平原君被楚王接见,毛遂等人只能在大殿外等候。在平原君与楚王两人相谈一下午都没有结果出来的时候,毛遂自荐,说出句句切中楚王要害的话,最终楚王愿意歃血为盟,出兵帮助赵国度过难关攻打秦国。自此毛遂名声大振,回到赵国之后被平原君奉为上宾。

二、毛遂如何身死

赵国真是多灾多难,刚经历一场大战元气大伤,燕国看中时机决定派兵攻打赵国。这时的赵国没有能用的将军。这时有人想起了上次名声大振的毛遂,赵王召见毛遂,想让他上阵领兵。但毛遂拒绝了,他清晰知道自己是一文人只有口才不错,上阵领兵实在不能胜任。但是赵王以为毛遂贪生怕死,假意谦虚,执意让他上阵领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毛遂只是文士,出谋划策还好,上阵领兵实在过于难了。毛遂身先士卒,但他所带领的军队仍被燕国打得落花流水无力再战。领兵失败之后,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回到都城了,于是悄悄避开士兵,在树林里拔剑自杀了,一代名士就这样惨死。

三、毛遂死谁之责

毛遂自杀这件事到底是谁造成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赵王的原因,赵王不会善用人才,先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经验十足的廉颇,导致了长平战败,陷赵国于危难之际,靠着毛遂自荐得以安然度过此难。但赵国经此一难元气大伤,被燕国抓住时机进犯,却又用错了人。赵国当时还有廉颇和李牧等人,但在意自己颜面而让文人毛遂领兵打仗。

毛遂只是一个文人谋士,善口舌,他可能是一个好的辩论家,但绝不是一个好的领兵之才。而且当时召见时,毛遂已经说明自己不善于带兵打仗,统兵作战需要专业人士来,更要在军中有威信这样才能更好带领军队。可是赵王却执着己见,不顾毛遂的拒绝,坚持要让他带兵打仗。

二是毛遂自己也有错,当赵王让毛遂带兵出征时,按照他的才能,怎么可能说服不了赵王?

毛遂没有着重讲自己的军事才能不足,反而只是说自己不擅长弄剑。在赵王看来完全看来就会理解成毛遂在谦虚,说自己只是文人,不擅长舞刀弄剑。但是统帅并不需要亲自上阵杀敌,只需要统筹全局,排兵布阵就好。

毛遂在这件事拒绝得不清楚,凭借他的口舌又怎会说服不了赵王呢?因为毛遂贪恋功名。在当年说服楚王签订条约后,毛遂讽刺其他人,不懂得低调和谦虚。

所以,由于赵王的各抒己见和毛遂的贪恋功名共同导致了这个错误。毛遂这次有些自不量力了。毛遂的悲剧在于他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总结

如果毛遂可以坚守住文人的傲骨,坚守住自己的初衷,清楚地认清自己只有口才之能没有能力带兵打仗,不贪恋虚名,用自己擅长的口才说服赵王,换一个会作战的将领,也许赵国不会失败,那么毛遂也不会自刎。毛遂是一个厉害的外交官,但在面对虚名的时候,他不能坚持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自己惨死的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7
我印象最深的是《毛遂自荐》中毛遂的回答。彼时赵国被秦国围困,平原君准备去楚国求援,特命令手下从三千门客中选拔二十人一同前往,最后只选出十九人,平原君想着缺一人也没关系。这时,毛遂站了出来,自我推荐。平原君问:先生来我府上多少年?毛遂回答三年。平原君笑笑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以先生无大才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回答:公子以贤达仁义闻名于诸侯,公子若无赵公子之身份,安能显现仁达。毛遂的意思很清楚,一个有才能的人要想施展才华,必须有一定的机遇和平台,平原君身为高高在上的赵公子,礼贤下士这一平常行为和他的身份成为一种强烈的对比,大家才会觉得他仁义。如果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人礼贤下士,大家未必会买他的帐。这一反驳,有理有据,让平原君无话可说,只怕也当时在场的人种只有毛遂敢这么说了,毛遂的回答也是充满哲理性质。于是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