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的十事疏

如题所述

4.熙宁变法的前奏:庆历变法 在未开始讲述「熙宁变法」时,先向同学讲述仁宗时范仲淹的「庆历变法」 因为「熙宁变法」主要依照「庆历变法」为蓝本,故向同学简述「十事疏」内范仲淹:(公元 989 ─ 1052 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两岁时丧父,少时贫困,但他很好学,大中祥符(公元 1008 ─ 1016 年)年间中进士,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是副宰相的职务,他痛心于当时朝政的弊病,提出了「十事疏」,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可惜刚推行不久即遭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而作罢。范仲淹因边防军事紧急,出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他的赴边,使朝中没有支持改革的大臣,朝政完全被守旧派掌握。 范仲淹虽是文臣,但他具有军事知识,对用兵、防守之道都能处理得较好。他两次受命镇守边防,都与韩琦同时在宋夏边境任职。韩范二人皆能爱护士卒,号令严明,对附近的羌人部落亦能推诚相与,恩威并用,故边民有歌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故当韩、范二人镇边时,西夏不敢轻犯延州。范仲淹也是宋代的文学家。他写的散文文辞秀美,气度旷达,尤以《岳阳楼记》一文最为人赞赏,范仲淹在文章的结尾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他爱国爱民的崇高思想。 容及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同学对此有一定认识,以便理解往后的「熙宁变法」 将「十事疏」的内容贴在黑板上,以便与「熙宁变法」作一对照。 针对项目内容 澄清吏治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 富国强兵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 讲求法治覃恩信、重命令 向同学指出重点:范仲淹的理念是:欲求对外,先整理内部。欲求强兵,先务富民。而欲行富民之政,则先从澄清吏治下手。 目的:让同学明白在熙宁变法前,早已有人洞悉当时的问题,更提出改革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