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间训》的翻译?

如题所述

清静恬愉是人的本性;仪表规矩是处事的原则。知道人的本性,那么人自身的修养就不会悖谬;懂得处事的原则,那么人自身的行为就不会乱套。从一端出发,能散逸得无穷无尽,周游八极后又回归到它的中枢,这就叫“心”。看到事物的本原就能推知事物的未来,看到事物的指向就能预见事物的归宿,掌握要点能应对繁多,把握纲要能治理详繁,这种本领叫“术”。静居时知道在做什么、行动时知道该去哪里、办事时知道所依原则、举动时知道来历缘由,达到这种境界的叫“道”。“道”,置搁前头它不会低伏,放在后面它不会翘起,纳入窄处它不显壅塞,散布天下它不留空隙。所以使别人推崇赞誉自己,这是“心”的功力;使人家轻视诽谤自己,这是“心”的罪过。话是从你口中说出的,别人无法阻止你;行为发生在你身上,远处的人无法禁止你。事情难以成功却容易失败,名声难以树立却容易毁坏。千里长堤,因为蝼蚁的洞穴渗水而决溃,百丈高楼,因为烟囱的裂缝冒出烟火而焚毁。《尧戒》上说:“战战栗栗,一天比一天谨慎。人不会被大山绊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绊倒。”所以,人们都往往轻视小事忽略小害,以致酿成大祸后才为之后悔。灾祸降临后再犯愁,这就好比到了病危后才去求良医,这时即使有扁鹊、俞跗这样的名医也难以治好病人的病。灾祸的降临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来是自己促成的。这祸福同出一门,利害相近为邻,不是圣明的人是难以区分这其中的奥妙的。大凡人们要做某件事,都要先用他的智慧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根据思考的结论定下计划谋略,实践下来的结果,有人得利有人受害,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差别所在。但是那些自以为明白存亡之关键、祸福之由来的聪明人,在办事处事中还是陷入危难境地,这样的事例还真的数不胜数。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百事的变化、国家的治乱,都有待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来完成。所以对此不可不审慎。 天下有三种危险:缺少德行而尊宠却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贵,这是第二种危险;没有大的功劳却有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所以事物有时候是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以前楚庄王在河雍之间的邲地战胜了晋国,凯旋归来后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地。在楚、荆之间有个叫寑丘的地方,那儿土地贫瘠,所以地名也难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内容博大,思想深邃,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等方面的重要典籍。《淮南子》中的“人间训”就专门探讨人类社会的法则和规律,包括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
这里提供《淮南子·人间训》中一段的现代译文:
文王问太公望说:“我想要在某地发动战争,可以取得成功吗?”太公望回答说:“如果你暴虐无道,就会使得人民饥饿困乏,国库空虚,盗贼兴起,狱牢人满,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此你还敢奢谈战争,真是自不量力啊!”
文王不服,又去问姜太公:“我有严密的巡查制度,强大的武装力量,充足的军队后援,可以发动战争吗?”太公望回答说:“如果你暴虐无道,那么你手下的官吏就会残酷剥削百姓,巧取豪夺,欺压良善,逼迫穷困的人犯法,杀戮无罪的人。像你这种暴虐的统治,还有谁愿意为你打仗呢?你的军队内部已经分崩离析了。”
文王听了很惊讶,于是又去问太公望说:“那么怎么样才能赢得人心呢?”太公望回答说:“你要做到诚信慈厚,不轻易许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做到;尊重贤能的人,亲近爱护百姓;顺应天时,掌握地利,注意四时运行的情况以及寒暑变化的正常规律;让人民有节制地生产,以养生送死,祭祀祖先;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刻,不浪费国家财力;不大兴土木工程,不破坏自然环境;修治道德,排除不良风气,使人民纯朴忠厚。”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文王请教姜太公如何赢得人心、能否发动战争以及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问题,姜太公给出的回答都是要求统治者要有诚信慈厚的品德、尊重贤能的人、顺应天时地利等原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