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口溜的运用

如题所述

顺口溜的运用在教学中的好处:记忆常识更简单、学生喜闻乐见、答题容易出效果。

1、记忆常识更简单。

如文学常识中的唐宋八大家,学生反映说难记,八个作家的名字一时记住了,过不久又记不全了。教学中用八大家的姓根据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岸柳山树何曾黄?”“岸柳”即“韩(韩愈)柳(柳宗元)”的谐音,“山树”即“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何曾黄”又分别代表“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学生这样去记,就再也忘不了了,而且还容易说清“韩愈、柳宗元”是唐代的,后六位作家是宋代的。

2、学生喜闻且乐见。

如记忆金庸的十四部小说,我们可以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语)这样一副对联的顺口溜来记忆。

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连《连城诀》、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剑》、鸳《鸳鸯刀》而横批,我们似乎可以用另一部小说的名字《越女剑》。

3、答题容易出效果

例如在阅读题目里,经常出现对文章标题的作用进行分析这样的题目,而文章的标题往往有如下作用:①概括文章内容,②揭示文章主旨,③提示文章线索,④紧扣文章内容,⑤吸引读者注意,⑥一语双关。

因为作用太多,学生往往回答不完整,鉴于此,我给学生编了如下顺口溜:“文章标题的作用——内容的概括,行文的线索,悬念的设置,感情的寄托。对象加顺序,修辞另外说。”

顺口溜

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这种语言现象,老百姓一般唤作“顺口溜”。顺口溜源于生活,最常见的是卖货小贩使用,物品卖的好坏和顺口溜编的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顺口溜使用得当甚至可以达到货卖清场的目的。

何谓“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汉语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我们以为把当代流行的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如此称说,有如下理由:

一是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

二是现今的这些“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多与时事有关,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民谣”定义相吻合。

所不同之处突出在一“新”字上。由于这类民谣主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是伴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兴起,是新时期的“语言产物”,且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人们只是口头说讲,而不以音乐的形式唱诵——因此,我们冠以一“新”字,谓之“新民谣”,以示区别传统民谣。

当代中国“新民谣”所以如此“发达”,除了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其载体——语言——形式的特点也是“功”不可没的。

从上述所举的众多例证来看,新民谣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