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习俗,食俗,和散文

如题所述

1. 来历:清明节,起源于周代,拥有超过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在古代,它不如寒食节那样受到重视。但随着清明与寒食节期的临近,民间逐渐融合了两者的习俗。到了隋唐时期(581至907年),清明节与寒食节合并,成为主要的扫墓祭祖节日,即现今我们所知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 
2.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多样,除了传统的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马球和插柳等体育活动。据说,由于清明禁火,人们参与这些活动以锻炼身体,防止因冷食而身体受损。因此,清明节不仅有着对逝者的哀思,还有欢乐的踏青等活动,是一个充满特色的节日。
3. 荡秋千:荡秋千是清明节的古老习俗,意指拽着皮绳来回摆动。秋千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称为“千秋”,后因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制作,并系上彩带。后来,秋千演变为用两根绳索和踏板的形式。荡秋千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勇气,至今仍深受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4. 蹴鞠:鞠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皮球,内部填充毛发使之紧实。蹴鞠即用脚踢球,是古人清明节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这是黄帝发明的,初衷是用来训练武士。
5. 踏青:又称为春游,古时候也称作探春或寻春。在清明三月,春回大地,自然界生机勃勃,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我国民间一直保持清明踏青的习惯。
6. 植树:清明时节,阳光和春雨适宜树木生长,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甚至将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植树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1979年,我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这对鼓励全民参与绿化祖国具有重要意义。
7.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在清明期间,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有相应的活动。夜里,风筝下或拉线上挂着彩色小灯笼,宛如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将风筝放飞后剪断线,任其随风飘远,相传这样可以驱病消灾,带来好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