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求助,关于体育馆开放的问题

如题所述

高校的体育场馆曾是市民健身的好去处,不过,这两年,不少高校门口装上了门禁,体育场也开始对校外人员说“不”。如何既能保证高校体育设施能为社会所用,同时又保障学校正常秩序和学生安全呢——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日渐普及,市民对于健身场所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很多城市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高校的体育场馆安全性较高、设施较齐全,由此成为很多居民锻炼的首选,但其是否应该对社会开放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如何?居民和教职员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何安全高效地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期走访了北京的一些高校。
开放还是封闭
在北京师范大学,记者看到,学校的操场和体育馆都设有门禁系统,需要刷校园卡才能进入。随后,记者来到体育馆办公室询问校外人员是否可以进入操场和体育馆进行锻炼,得到了工作人员否定的答案:“我们的所有设施都不对外开放,只面向本校师生。”
与北师大一路之隔的北京邮电大学,情况则截然不同。操场管理员告诉记者,学校的操场全天对外开放,校外人员可以随时进去锻炼,“周边群众大部分都来这里锻炼。每天傍晚和晚上,这里的人都非常多。但是如果有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需要优先保障时,这里就不开放了”。
在北京邮电大学体育馆,记者了解到,体育馆内的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都在非上课时间对社会开放,但是需要校外人员凭身份证办理登记卡,同时,校外人员的收费价格要更高。以单次游泳卡为例,校内学生每次收费7元,教职工每次收费12元,而校外人员则每次收费25元。
相比高校众多的海淀区,北京市东南区域高校较少,居民的选择也就较少。记者来到位于东南四环附近的北京工业大学。下午4点多,操场上的人开始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很多是校外来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有人使用操场边的健身器材,有人绕着操场跑步,也有人来到足球场踢足球。
73岁的赵鑫荣老人家住附近的小区,她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她每天至少来学校操场锻炼一次,已经坚持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学校操场一直对外开放,没有对校外人员有过限制,这里设施很齐全,环境也很安全,而且学生一般素质都很高,没发生过什么不愉快和不安全的事。最主要的是周边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让我锻炼。”
北京工业大学场馆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杨晨告诉记者,北京工业大学有南北两个操场,北操场24小时对外开放,供学生和社会公众前来锻炼,南操场则定时开放,优先保障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队训练,空闲时间也对外开放。“除了操场之外,学校的体育馆也对外开放,校外人员也可以在非上课时间使用羽毛球馆等。”
一关了之非良策
对于校外人员进入高校锻炼,学生们如何看?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确有学生对此表示了不满:“有时候足球场人太多了,都找不到地方踢球,还会发生一些争吵甚至打架事件。”而类似事件也影响了一些学校的开放措施。今年4月之前,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足球场也对社会开放。4月20日,在该校区足球场内,因为场地问题,在校学生与校外人员起了争执,随后一名学生被校外人员打伤。中国政法大学曾发布说明称,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安全保卫制度,预防安全隐患。此后,这个体育场不再对社会开放。时隔半年,记者致电该校区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场地科,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校外人员依旧不得入内。
但是也有学生表示,仅仅因为打架事件就把体育场对社会一关了之的做法并不可取。在北京工业大学,一位踢球的学生告诉记者,操场上校外人员太多,踢球时需要格外小心老人以免误伤他们。但该学生认为,对外一关了之,并不能完全避免球场上的暴力事件。“其实踢球过程中有冲突是难免的,即使校外人员不进来,本校同学也偶尔会发生冲突。要减少这类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大家的素质,同时加强场地的管理,比如场地紧张时,学校最好能够做一些更精准的划分。不对外开放可能会少一些和校外人员的冲突,但是周边的人也由此没有了锻炼的地方,同时也浪费了场地,我觉得没有完美的办法,可能开放并做好管理还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吧。”
相比于操场,羽毛球馆等室内场馆一般数量有限,对外开放会不会影响校内师生使用?在北京工业大学,杨晨告诉记者,羽毛球馆等场馆维护费用较高,因此对校内外人员都采用收费模式,但是对于校内学生的收费比校外人员要低不少。此外,根据场馆的收费标准,晚上六点以后场地使用价格更高,因此校内学生更多地选择在下午六点前来打球,这样可以避开价格高的时段。而校外人员往往都是下班后来打球,一般都是晚上六点以后。“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合理分配场馆资源,保障了学生和校外人员的场馆使用,学生和校外人员基本都认可,现在场馆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一个星期以后。”
除了想办法解决场地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场地安全也成为高校十分注重的问题。在各大高校的体育场馆门口,基本都贴有一些安全警示标语,如:自觉爱护器材设备;严禁打闹滋事;禁止携带宠物入场;身体不适者勿入体育场锻炼;未成年儿童需要家长陪同进入,请家长协助做好安全管理;等等。
开放还需更多政策支持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就付诸实施。英国、美国等全民体育较发达的国家,学校的体育设施都有很高的开放度。
盘活高校体育场馆等既有资源,缓解场馆资源矛盾,近些年也逐渐成为我国的政策指向。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今年6月,印发的通知也提到,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尽管如此,各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依旧不一,总体开放程度依然有限。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教研室主任邹新娴认为,当前一些高校体育场所开放程度不够,主要是高校担心使用成本上升、意外事故责任等问题。“推动高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公共服务性质转化,首先应该保障正常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应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体育场馆的使用成本进行补偿,推动体育场馆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现场馆的高效利用。此外,通过管理层面和政策层面的一些举措进一步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清意外事故的责任划分也至关重要,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政策法规对此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体育场馆以告示等形式进行明确的告知,提升人们的意外事故责任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责任纠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