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颁布哪些制度?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前476前~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文字、度量衡、田亩大小,车轨大小等都不一样,这对封建经济和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同时,几百年来的兼并战争,人民担负着繁重的战费和兵役,渴望能过和平的生活,盼望中国能得到统一。再加之新登上历史舞台的地主阶级,也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因此,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吴起也在楚国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则是其中比较彻底的一场地主阶级政治革命。

秦国颁布的两次变法令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功地废除了旧贵族政治特权,加强了国君的权力,使封建经济的发展比其他六国快,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国富强起来以后,开始向东发展势力。到战国晚期,秦国政治上采用“连横”,外交上采取离间,军事上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打败了韩、魏、楚国,夺得了大片土地。公元前256年,秦灭了东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秦王嬴政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统一全中国的宏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秦朝在全国设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县,实行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全部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内加强控制,实施中央集权式管理;对外进行武力征伐。为了防止六国残余势力的反抗,把12万官户统统迁到都城咸阳分散居住,以加强控制和管理。在内部基本整顿好以后,为了解除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果断地决定北击匈奴,以蒙恬为将,领兵30万,开始了反击匈奴贵族的战争,夺回了河套一带广大地区,并在那里建筑城邑,设置了44个郡县。接着又将内地的人民迁徙到那里居住,充实武备,巩固边防。这不仅便于全国行政建制的统一,而且具有加强军事防卫的意义。

公元前214年,秦朝又派军南进,统一了珠江流域的越族,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等3个郡,并迁移50万北方农民到这些地方与越人杂居,共同建设和保卫边疆。

但是,偏远的北方仍不时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秦军鞭长莫及,对其征伐常常是劳师误时。于是,秦朝又征发天下工匠农夫,大规模地修筑长城。这项巨大工程,把战国时期的秦、赵、燕3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工事。这就是堪称世界军事工程史上伟大奇迹的“万里长城”。

秦统一中国后,不仅重视巩固当时的陆地疆域,而且对海疆的巩固和发展也很重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齐地时,就曾沿着渤海南岸,巡视了山东半岛各重要港口。公元前215年,他就到了渤海北岸的碣石。五年后,他又沿山东半岛航行一周,在会稽岭和琅玡山立下了“功名会稽岭,骋望琅砑台”的石碑。如今,这块石碑就成了他重视海疆防务的历史见证。

秦王朝的疆域东至海,南到象郡(今崇左),西至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北到长城一带。这是当时确定了中国的疆域,疆域内的居民基本上是汉族,秦以后的中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向外开拓发展的。

秦始皇所作的上述事业,对于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巩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秦始皇执政后期,政治上日益腐败,造成经济严重衰弱,引起了国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把民间藏书都收起来烧毁,又把460个对他有不满言论的儒生活埋了。这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和“坑儒”。加之,他不顾民众的死活,一再加重剥削压榨人民钱财,不断摊派繁重不堪的徭役,为自己大造宫室和预建坟墓,到秦二世执政时期,这种状况依然有增无减,终于激起了全国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迅速摧毁了秦王朝的统治。在许多起义队伍中,以项羽和刘邦的实力为最强。项羽是楚国贵族,在起义军中他自封为“西楚霸王”,他粗暴骄傲,不会团结和任用贤才;在打败秦军后,又推行旧的分封制度,把六国贵族分封成许多独立王国。这是违背人民统一愿望和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倒退行为。因此,在这一场争夺天下的大决战中,项羽注定要败在出身平民,但却善于用贤驭军的刘邦的手下。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今陕西汉中)。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进行长期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霸王别姬”,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