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意思是: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

【出处】《易传·文言传·坤文言》。

【解释】

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十分严重。

儒家重视家庭教育,孔子在此处以家庭关系的健康和谐与否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为例来阐述坤卦初六爻爻辞“履霜,坚冰至”的义理,亦借由“履霜,坚冰至”的义理来劝诫人们重视家庭教育。



扩展资料:

构成

由于《周易》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期的学者阅读起来已感到十分困难,于是,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历史上称为《易传》。《易传》由七篇文章构成,其创作时间离经文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约五六百年),它是解释说明经文的最原始,最权威的文字。

这七篇文章是:《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7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说的是因缘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先不说各种现实报应,善人行善,心安即是善报, 恶人为恶,理不得心不安是恶报。
”能量守恒定律“大家有学过吧,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个运行规律,能量可以转化或转移,但过程中其总量不变,简单来说“舍是得的开始,得是失的开始”,比如说你奉献自己钱财体力,时间精力等帮助别人,让别人度过难关,那么根据守恒定律,在你落难的时候,也会有贵人帮助你,你骂别人,总有别人骂你的时候,自己巧取豪夺,也会得到上当受骗的报应,其实这就是因果。
其实因果中间和后边,各有一个字,叫因缘果报。因,就好像是事物的种子,具有生长成一棵树、一颗花的能力。但是如果把这棵树放在沙漠当中,没有水源,种子就不会发芽 种子是因,外在的阳光、空气、水等等是种子发芽的缘。咱们学佛,虽然因果难改,但是可以改变缘,让因不成熟,也就形不成果。这就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捷径。

比如大家做了不好的事情,如偷盗,杀生,不孝顺父母,堕胎等,种下恶的种子,如果自己不反省自己的行为时,忏悔自己的过错,继续执迷不悟,那这个恶报就会呈现,现世生活不顺,死后会去三恶道。
话又说回来,如果因果是命定的就没有变化了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佛法出世还有什么意义呢?佛法是让人积极改变命运的法,提升能量的法,让你证得、悟道的法。佛法不是告诉你命是定的,从生到死都是一个样子,佛法尊重命运,因为命运是你前生所造的因,今生所显化并成熟的果。
为什么有人学了佛,改变不大呢?反而有人做了恶事,又没有大的报应呢?是佛讲的不对吗?听我慢慢道来。
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抛物线,当您做大善大恶的时候,才会有变化。变化的大,把原来的坑填平,才能变得顺利。如果是小善小恶,对原来的轨迹改变的就较小。比如说,本来你应该损失100万,因为做善事改运了,最后的损失变成了98万,损失是减少了2万,但是在总体100万当中,对你来说,感觉变化不大。有的人命中注定有100万或1000万,因为他做得恶比较小,那他100万、1000万最后可能是变成了90万、500万。如果是前世福报太大的那些人,虽然今生做了恶,但是因为前世福报太大,比如说,人家有100亿,今生造了很多恶,甚至是大恶,损失了90亿,人家还有10亿的资产。
所以不要与别人去比,要与自己来比,自己多多行善才是,你还可以看看《老宋讲故事》里的因果故事,好多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现实案例,为了自己生活过的好,为什么不多多行善积德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5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余,造字本义:名词,单柱、无壁的尖顶茅屋,一种最简易的建筑,用于存放一般农资、杂物。”——《象形字典》

从后世的字义多为过剩的、剩留的、多出的、零头等含义,笔者认为:将其本义解释尚未使用的库存更为贴切(在古代横梁常用来悬挂多余的食物)。

“庆,造字本义:动词,手持财礼,眉开眼笑前往祝贺。

 “殃,造字本义:动词,活剐或绞死。”——《象形字典》

我们看到,“庆”和“殃”都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作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的家(族)一定有尚未发生的好事降临,积累不善的家(族)一定有尚未发生的灾祸降临。

在古代,家(族)比现在更加独立、紧固,它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间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族灭。

所以,这句话的主体可以推广为相对独立、紧固的事物,比如社会团体。

善的、恶的作为,人乃至万物的一切作为都会在自身的结构上留下沉淀,这沉淀就是对原来状态的改变,定向的改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迎来量变到质变的变迁,质变就是产生了新的特征的变化。

电磁相互作用是发生在带电粒子之间,或带电粒子和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粒子从不带电实现了带电的质变,它就会与其他带电粒子或电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不带电的粒子,可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其他的相互作用,但就是不会发生电磁相互作用。

事物的结构特征产生了事物的性质,性质是事物与外界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在根源。一个事物会与那些事物发生哪些相互作用,根源于它的结构特征。

事物的结构特征是事物历史的相互作用的沉淀,是事物历史作为的结果的累积。

所以,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无辜的,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内在的原因,正是这个内在原因招致了相应的事情。换句话说: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招致的。

一个人、一个系统、一个团体想在未来实现什么、避免什么,在于从现在开始到事情结果出现的每一个作为的定向积累,因为过去的已经无从改变,改变只能发端于现在。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恶:坏事,余殃:多余的灾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意思是: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这里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
第4个回答  2019-06-02

【原文】积⑴善⑵之家,必有⑶余⑷庆⑸;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⑹。

【译文】长久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福泽;长久不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祸患。

注释: ⑴“积”长久。《管子•四时》:“治积则昌,暴虐积则亡。”

      ⑵“善”善行;善事。《史记•吴王濞列传》:“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⑶“有”yòu 通“又”《韩非子•五蠹》:“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⑷“余”遗留。《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以为唯未易灾之余而尝,可也,志不敬也。”

      ⑸“庆”福泽。有幸的事。《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⑹“殃”祸患,灾难。《礼记·礼运》:“众以为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