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如题所述

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节。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判官、黑白无常、孟婆等。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2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七月半。而传说则是,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的影响力远比清明节大,但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直至在文革期间被取缔,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不过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教育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扩展资料

中国其他三大“鬼节”

1、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上巳节西周时便存在,汉代正式列入国家庆典,晋代著名的“兰亭集会”即是上巳节的活动之一,唐代达于极盛,诗圣杜甫留下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名句。

然而到了宋代,上巳节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因其跟传统的寒食节、清明节相距甚近。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各地均须祭扫陵墓,表示对亡灵的悼念,这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清明节亲水、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再后来,清明节逐渐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节,而上巳节则逐渐被人淡忘,所以,我们现代人不知道这个传统节日也无可厚非。

2、清明节

清明节,不必多说,如今已经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跟其它三个“鬼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根据公历来算的,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定,大约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

3、寒衣节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又经过秦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演变,最终将这天定为“寒衣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段比较经典的“寒衣节”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就被抓去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道丈夫已经累死,并被埋在城墙里,孟姜女悲痛欲绝,昼夜痛哭,终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遗骨,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怀抱着丈夫的遗骨,纵身跳海殉夫。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流传千年的这四大“鬼节”,你知道几个?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鬼节的来源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的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即民间俗称的鬼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为死去的人烧纸钱和祭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活着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地与死去的人隔绝开来。鬼、灵魂、精魄皆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其神秘的力量。而人们也通过心灵感知、祭祀礼仪、道德实践等方式来表达对鬼神的尊重以及祈求鬼神的庇佑。
古谓七月“孟秋”,《礼记•月令》提到:“是月也,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七月作物刚刚成熟,天子就把新收的粮食贡献到宗庙,表白自己的勤劳无逸,感谢他的保佑,告慰祖先的灵魂。可见,七月祭祀祖宗亡灵,期盼丰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中国“鬼节”的渊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09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的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

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

民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6-03
附加鬼节详细来历:
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
《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