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花好月圆》的创作背景

希望是详细点的

创作背景:

1935年初,在苏州做小学音乐教员的黄贻钧经人介绍,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下属的国乐队任演奏员。有一次,百代公司在制作一张民乐唱片时,缺一段5分钟左右的乐曲。于是,音乐部主任任光就约请黄贻钧担纲这“补白”的任务。

虽然黄贻钧没学过作曲技法,但发自内心的激情,使这个作品一气呵成。因写作时没有标题,国乐队的陈中根据乐曲欢快热烈的气氛,就给它起了个《花好月圆》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指挥家彭修文就把江南丝竹式的《花好月圆》改编成民族管弦乐。

这首民乐合奏名曲曾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此次与原版丝竹管乐恢弘的合奏开场不同,波兰和乌克兰组合Dagadana用一段流畅的钢琴旋律开启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空间。“民族元素变成世界元素,融合跨界是最重要的一个路径。

其实在国内,许多民乐的‘脑洞’没有那么大,规定动作太多,可能把任何一个优秀民乐手放到国际音乐场景中,他们是束手无策的。所以我觉得将这样一批优秀音乐家引进到国内,一是可以为中国学民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方法论,二是可以使当下的年轻人真正对民乐产生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民乐合奏《花好月圆》
歌曲时长:3分钟
所属专辑:中国民乐十大合奏 Then Chinese National Classics
创作背景:
1935年初,在苏州做小学音乐教员的黄贻钧经人介绍,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下属的国乐队任演奏员。
有一次,百代公司在制作一张民乐唱片时,缺一段5分钟左右的乐曲。于是,音乐部主任任光就约请黄贻钧担纲这“补白”的任务。虽然黄贻钧没学过作曲技法,但发自内心的激情,使这个作品一气呵成。因写作时没有标题,国乐队的陈中根据乐曲欢快热烈的气氛,就给它起了个《花好月圆》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指挥家彭修文就把江南丝竹式的《花好月圆》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后经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影响甚广。由于黄贻钧创作此曲时没署名,故彭修文一直误以为此曲为任光所作。后经知情人向中央电台反映后,才更正。
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为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第2个回答  2008-02-24
这是解放初期创作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五十年代)。曲调轻松愉快,描写了建国初期祖国到处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这首乐曲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270779.html?si=1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