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答案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典诗词鉴赏 网课答案1.1绪言(上)1【单选题】坚信上帝的全德是信仰的根本性的()。CA、宗旨B、标准C、基点D、内涵2【单选题】《论语》的核心概念是()。AA、仁B、义C、礼D、德3【单选题】“仁者,其言也訒”出自()。BA、《论语·雍也》B、《论语·颜渊》C、《论语·先进》D、《论语·里仁》4【判断题】清晰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理解该民族的社会和历史。()对5【判断题】罗素认为人生命的意义是跟神的力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绪言(中)1【单选题】《忏悔录》是()启蒙思想家的一部作品。CA、英国B、意大利C、法国D、希腊2【单选题】“飞扬跋扈为谁雄”该句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DA、杜甫B、白居易C、王维D、李白3【判断题】巴金的《随想录》是写于文革期间一部作品。()对4【判断题】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X5【判断题】冈村繁先生认为李白和陶渊明皆是潇洒之人,与庸俗的普通人不同。()X1.3 绪言(下)1【单选题】理解语言的趣味,在授课老师看来是读诗的第()个阶段。BA、一B、二C、三D、四2【单选题】《陌上桑》是()时期的一首作品。A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3【判断题】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特质体现得最透彻的状态。()对1.41【单选题】“《关雎》,后妃之德也”是()的一种解释。DA、先秦道家B、法家君学C、儒家心学D、汉代经学2【单选题】元典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AA、特质B、象征C、源头D、内涵3【单选题】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被古人看作一部史集B、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C、原称“诗”或“诗三百”D、收录有 300 余篇诗歌4【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类所属集部。()X5【判断题】《诗经》中收录的作品,主要是出现在西周晚期的文人所作。()X6【判断题】夏、商两代目前均有文献佐证,确有这两个朝代的存在。()X1.5 周南·关雎(上)
1【单选题】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的表现手法是()。CA、风B、雅C、赋D、比2【单选题】《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AA、《国风》B、《小雅》C、《周颂》D、《大雅》3【判断题】《诗经》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对1.6 周南·关雎(下)1【单选题】“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对《关雎》的一个评价。BA、司马迁B、孔子C、胡适D、郭沫若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3
学科网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答案是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
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
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
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
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
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
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
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
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
“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
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
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
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
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
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
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
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
“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
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
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
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
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
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
《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
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
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
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
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
羁愁,这里的“犹自。。 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
《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
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
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
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林华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
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
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
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
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
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
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
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
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
(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鸟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
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
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第2个回答  2022-12-13
. 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 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 的
2. 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3个回答  2022-12-13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鉴赏答案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 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1.此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12.请对画线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1.考查意图:考察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www.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答此类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 的愤慨。(1分)
  12.考查意图: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答案:句中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1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1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2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试题】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Ⅰ)
  【鉴赏】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古诗词鉴赏答案3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用自己的话概括首联中水国春天的特点。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3分)
  (2)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1)特点是春寒料峭,阴晴不定(1分)。颔联写春天细雨湿衣,写出了寒冷(1分),颈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体现阴晴不定的特点(1分)。
  (2)视听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想象或虚写亦可)的表现手法。情感:依依惜别之情(1分)和对朋友的牵挂(1分)。
  (3)尾联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1分)。诗人借朋友传话给湖南相识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误儒生,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2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4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1)这是词吟咏的对象是。(2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
  10.(1)荷花
  (2)①托物言志,
  (1)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发,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1分)
  借荷花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1分)
  ②拟人,(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自赏的美人,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③反衬,描写鸳鸯双栖双宿,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1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5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友人出塞①吴伟业
  其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
  (1)零支塞是友人出关必经的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当友人离去途经此地时,诗人本该劝他“回望”故乡,却不合情理地劝他“休望”,为什么?(4分)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不同?请简析之。(4分)
  答案
  (1)①背井离乡的人途中的回望,只会徒增几分乡关日远、一去难返的哀慨和绝望。诗人的劝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时的凄绝心态。(2分)②反常的劝慰,使思乡之情流徙之苦倍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2分)(意思对即可)
  (2)①第一首诗运用想象手法,悬拟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表现友人肠断天涯之伤。(2分)②第二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在风雪肆虐的黑水与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6
  (20xx荆州)
  古诗文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8.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9.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古诗词鉴赏答案7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2.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意境。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产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3.简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4.请体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的“锁”字的妙处。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5.请体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6.请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也难能体会。
古诗词鉴赏答案8
  怀金陵
  张耒
  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
  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注:①张耒,北宋淮阴人,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受牵连数遭贬谪。
  ②变:曼色,染色。
  (1)诗中第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全诗紧扣诗题中“怀”字用墨,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1)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烂漫之游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隐寓对宦途的心灰心冷。(原则上每点1分。实际评卷可适度放宽,答“怀念”或“向往”2分,第三点1分。意思对即可。)
  (2)主人公沉醉于金陵美景,(1分)任随孤舟荡漾,卧听雨打芰荷。(1分)刻画了一位放
  浪、潇洒而又孤独、落寞的主人公形象。(2分)(主人公心境1分,具体情景分析1分,形象概括两个侧面各1分;意思对即可。)
  (3)首句以忆游起,点“怀”;次句转写北归境况,侧面写“怀”之深切;三、四两句实写烂漫之游,与首句呼应,突出“怀”之真切。(每旬1分,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鉴赏答案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①古诗词鉴赏答案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两点即可)(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结构上,为…作铺垫,引起…。
  )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的感慨。(4分。每点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情感1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10
  诗歌鉴赏(7分)
  卜算子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1)《卜算子》是?(2分)
  (2)诗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分)
  答案
  (1)词牌名(2分)
  (2)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思想情感。(2分)上阕前两句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词人以象征和拟人化手法,表现与孤鸿惺惺相惜,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3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11
  观沧海
  [东汉末年]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场面。
  在这水波摇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天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4.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场景。请你谈谈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这样壮丽的诗境来自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5.分析《观沧海》中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这样壮丽的诗境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古诗词鉴赏答案12
  今年寒食在商山①,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由汴梁至商州任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的稿费。
  ⑴结合全诗内容,赏析诗歌首联中的“亦”字。(3分)
  ⑵诗歌颔联、颈联是从哪两个角度、用什么手法写山里风光的?(4分)
  ⑶全诗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作分析。(3分)
  试题答案:
  ⑴亦就是“也”,蕴含了一种无奈(1分):承认山里风光确实好,但和以前的生活环境比有落差。(1分)“亦”字用来含蓄委婉,耐人寻味。(1分)
  ⑵角度:人的活动,自然风景(2分);手法:动静结合、对比。(2分)
  ⑶对商山风光的喜爱(1分),劝勉自己不必惆怅(1分),落寞无奈(1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13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试题】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参考答案】
  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鉴赏】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此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古诗词鉴赏答案14
  诗歌阅读(4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秋景图,体现出秋天不同的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9.作者用了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意象(景物)(1分)来表现传统秋意冷寂、凄清、萧瑟的一面(1分);结尾又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意象(景物),(1分)展现了秋天明朗、绚丽、多彩的一面(1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15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比喻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20xx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注释】
  每:总是。
  浮云:比喻聚散无定。
  萧疏:零落。
  何因:什么原因。
  淮上:淮河水边。
  【译文】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鉴赏】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林东海)
处暑节气的古诗鉴赏推荐度: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推荐度: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推荐度: 成人的谜语及答案推荐度: 字谜及答案推荐度: 相关推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