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如何引用古诗

如题所述

1. 学生写作文如何引用诗词

引用诗词,让你的作文神采飞扬一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

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

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

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 *** 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引用诗词还可以拟小标题。

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用“月有阴晴圆缺”拟题来写悲欢离合,既主旨明确,又使人浮想联翩。

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写家长会的风波可以使人一接触到作文的题目就被紧张的气氛所感染。二灵活引用,激扬文字写一篇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要使文章“出彩”,可以使用诗词等片断性、局部性妙语佳句,来“点亮”读者的眼睛、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

让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起来。引用诗词开头。

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你要是把古诗放在开头,利用它的结构鲜明,来引导全文,这样便起了一个“群龙之首”的作用,。

2. 学生写作文如何引用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名篇中,就有多处引用诗词。

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志南和尚的《绝句》中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写春风的柔和;郝铭鉴为了表达科学工作者的探索精神,引用了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荔枝蜜》中,杨朔仅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苏轼的《惠州一绝》),就写出了荔枝的妙处。

一些优秀作文,也是靠引用诗词出彩的。例1.《今天的篮球赛》 ……上一场我们班的篮球比赛输了,这一次是最后的机会。

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陈老师的口哨声响了,我心中一紧:“该上场了!”2 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我领略了孟子的发奋;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里,我理解了责任的深沉。

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我明白了子女对父母的拳拳之心。从鲁迅的一张小照中,我懂的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博大胸襟。

选自《责任的呼唤》3.日中寻古,是陶潜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是魏帝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豪壮;是易安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欢快;是放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洒脱;日中寻古,是那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是杜工部的“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亲”的自信;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惊喜。——选自《古典情节》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找到了一种豪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找到了一种回首;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找到了一种静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找到了一种壮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找到了一种朴素。

——《追寻自己的梦》这几段文字,均选自中考满分作文。就是因为作者善用诗词佳句,信手拈来,使得文章语言亮丽,富有诗风雅韵,如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荡神驰。

也使作者的思想渗入了一些古典情节,变的越发厚重。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也是这几篇文章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诗词结尾,锦上添花结尾的方法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 *** 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

1、引用诗词结尾,感召力强,往往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憾力。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考生引用李白的诗和曾国藩自己的诗句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观点,也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 2、利用诗词名句富有哲理性特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好诗加上你的好文章,锦上添花,让人读完你的文章之后,也认同你的观点。这样就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本,《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

引用诗词巧妙收束全文,余味无穷,又发人深思。这便是引用诗词的魅力。

如果文章的开头,结尾都能灵活引用诗词,又能前后呼应,效果更佳。如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少年愁》是这样写的。

开头:辛弃疾曾吟过这样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这些跨世纪的少年,却早就品尝了愁滋味。

这不是“强说”而是“实说”的少年愁,日甚一日的压着我们这些嫩胳膊嫩腿的莘莘学子。……结尾: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对所有“不知愁”和已尝过“愁滋味”的莘莘学子们说:“少年要懂愁滋味,少年要盼愁滋味,少年不忘愁滋味,少年不畏愁滋味。”

------开头引用辛弃疾的词;结尾又活用,起到了升华作用;当然,引用诗词时一定要自然、和谐,千万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总之,巧妙引用、活用古诗词,能你的作文语言鲜活,文采斐然,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

希望老师们引导学生多积累诗词名句,灵活引用诗词,既使学生的作文神采飞扬,也宏扬我们的古典文化,使古诗词在今天大放异彩。

3. 【求引用古诗或名言的作文开头我们老师让我们搜集5个引用古诗或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困难与阻挠才能够成功.自从经历了那件事后,我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下面就是写那件事)2、“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家喻户晓,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体会过呢?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母亲过一个节日吧!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啊.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我们的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5、“友情是我们生活的照明灯.”自从看过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后,我真的觉得友情无价,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4.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引用诗句

首先,你肚子里有多少诗句?考场上的临场反应最做不得假,除非你事先知道考题。

炎炎夏日,大开门窗,凉风袭来,有人说:好大的风;有人说:真是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上了考场,谁会比较厉害一眼就知道了。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是可以通过高三一年里解决的。课内的所有古文全部要背得滚瓜烂熟,倒过来都应该可以背。

然后,在课内的基础上,看一些延伸的名作。 举个例子:课内有辛弃疾的一首词,你去找一找辛弃疾的10首代表作,反复诵读(这个时候先不要背),把自己看得最顺眼的3—5首找出来。

可能大家都说另外几首你没有选的才是最好的,但是,你选出来的都是你最有感觉理解得最好的,写作文的时候最容易用上去的,这些是【你的诗词】,个性、创新和理解很重要的,老师也会耳目一新,另眼相待。 高考课内的古诗词作家一共没几个,全部筛选完了之后也就50首左右,这个时候,你每天抄一首,贴在一抬头就要看到的地方,背熟它、理解它、思考它。

循环两三次,你可以扩大范围,再筛选一批。这样,加上课内的,你肚子里的古诗词高三一年里就会有100来首,这个时候,我告诉你,是可以随意引用而不觉得牵强附会、捉襟见肘的时候了。

当然,以上是基于你高中三年的2/3什么都没有做的情况下。我喜欢的方式是一边大量阅读,一边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都抄下来,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厚厚的一本东西。

这样的话,我不仅可以引用诗句还可以引用名人文章的一些句子、章节和观点。现代诗的巧妙融入字里行间也是考场上的必杀技。

第二,讲一讲引用的方式。楼主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是老师说的,多多引用可以加分。

这是真理,但是很多人把真理用得很恶心。其实,就是一句诗:润物细无声。

在文章当中打上引号的是最差的。第二差的是整段整句一摸一样的用。

这两种方式都是在鄙视阅卷老师的智商,难道你知道的诗词老师不知道吗?他们要你背吗?不是的,就算是炫耀自己知道的多,知道得冷僻,也不要整句一摸一样的来挑衅老师。其实翻开一些高考作文选就知道了,这两种实在是很低级的。

巧妙两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很奥妙的。有一个人的文章就是妙用诗句的典范:余光中。

我们举个例子: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听听那冷雨》)这一句话里面用了多少诗句数的过来吗?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在这句句子里了,你翻开李清照的这首词对照一下,疏雨、梧桐、点滴、愁绪是不是都在?更不用说什么豪情侠气、什么雨打风吹去。

多读读他的文章有一天突然能学他化用了,也是意外的收获。对,我刚才说了,这叫化用。

化用是巧妙引用的入门了。但是那一种老师一看就忍不住给你高分呢?接下来就是我最推崇的引用意象。

有一种东西在中国古诗词里面反复出现:雨、猿啼、泣血、江南、孤鸿、登楼、流水、菊花。

这些都有固定的含义和与之相联系的背景。

在作文当中,我推荐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可以大量堆砌相似的意象以达到将情感向 *** 的作用。这很难很难,可以尝试一下,不过一旦底气不足就显得傻到极致。

总结一下,巧妙引用的方式,从高到低排列:堆砌相似意象、化用诗句、整句引用、打双引号引用。注意,不要因为我说打双引号引用很傻就完全不打,如果你真的是一摸一样单独引用,还是打双引号,显得你的作文功底(标点符号的应用)很好,先规范地使用中文,再想着怎么写比较出彩。

再拖一句:这四种方式混合使用效果最佳,错落有致才是真正的美丽。 最后,讲一下有一种过犹不及的状况。

前几年的高考范文有一种文章很多高分,就是整篇文章大量堆砌诗词,其实思考得很少很单薄,华丽得不得了,真正的观点大概就没有任何逻辑的一两个。 我不希望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楼主的作文变成这样,这就是一种悲剧了。

诗句的引用只是一种修辞的方式,是一种高分速成,但是最好的文章,到谁的手里都是高分的文章,是有思想的文章,是逻辑线清晰,讨论深刻的文章。有人说,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对也不对。

怎么说固然最重要,但是说什么才是老师想要看见的,投其所好才是考试的王道对吧?平时看见什么都多想一想,找同学老师多辩论一下,观察一下班级里面文章真的好的同学,他们都是想得看得写得最多的人。 好了,祝,成功!加油! ps:有什么问题再追加提问好了。

5. 教你在作文中如何引用诗句 (转)

教你在作文中如何引用诗句 草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往往代表着诗人的感情,它可以表示生命力的旺盛,使人为它的坚强精神赞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表示生机勃勃的春天,使人感受美好春光的生气,如:“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还可以表示哀情、愁情,当你看到长势茂盛的草木,会联想人生,可表达自已的惆怅之情,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我们在作文中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已的感情,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怎么在文中运用诗句呢?相信同学们读了下面几个例子,就会明白: 例1: 春天,似乎一切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你看,那随风摆动的柳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美!那春雨下正在快乐成长的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酷!那正在竞相开放的花儿,“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妙!你正在欣赏这一番美景时,或许会来一些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更像孩子一般淘气的毛毛细雨,“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奇!还有那轻轻的、凉丝丝的风,也和春雨登上了古运河畔这个舞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爽!春天,没有了孩子是不可以的,看,那些小朋友们在快活地奔跑着,想要捉住那只蝴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趣!再看那边,有几位还在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乐! 例2: 拙政园最美的莫过于莲池。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历来对荷花的吟咏不计其数,拙政园的三处荷池,各自曲尽其妙,空阔而不空疏的园林景致,都依荷池而筑。大片清亮的荷叶屈伸错落,红的、白的荷花,含苞未放的,娇艳欲滴的,错落有致,犹如少女般在一片绿的海洋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再也找不到比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更生动妥帖的刻画了。置身荷花池中,看着蜻蜓飞舞,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杨万里《小池》中的经典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每一步都是一个新风景,都是拙政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写照。 例3: 快乐,我对你总是有一种无限的想念,像白云怀念蓝天,像青草迷恋大地,像树木扎根一样深刻。

曾几何时的那般淘气幼稚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我穿上鲜艳的衣裳悠然地漫步在花草林间,看着春吐芬芳,感受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夏天,我穿着印花背心和小短裤奔跑在小树林间、驻足在喧闹的池塘边,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感受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完美气氛;秋天,古运河平添了一份沉着、稳重,我踏步在金黄的田野中,看那火红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听那落叶归根的动人故事,感受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美;冬天,我留恋在银装素裹中,看天地共色,感受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春是翠绿的、夏是火红的、秋是金黄的、冬是雪白的,我的童年也是五彩的。

上面三个例段,将所学的诗句恰当地运用到段落中,用诗句来展现作者的感观,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定能助你成就精彩文章。

6. 教你在作文中如何引用诗句 (转)

教你在作文中如何引用诗句 草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往往代表着诗人的感情,它可以表示生命力的旺盛,使人为它的坚强精神赞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表示生机勃勃的春天,使人感受美好春光的生气,如:“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还可以表示哀情、愁情,当你看到长势茂盛的草木,会联想人生,可表达自已的惆怅之情,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我们在作文中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已的感情,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怎么在文中运用诗句呢?相信同学们读了下面几个例子,就会明白: 例1: 春天,似乎一切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你看,那随风摆动的柳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美!那春雨下正在快乐成长的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酷!那正在竞相开放的花儿,“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妙!你正在欣赏这一番美景时,或许会来一些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更像孩子一般淘气的毛毛细雨,“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奇!还有那轻轻的、凉丝丝的风,也和春雨登上了古运河畔这个舞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爽!春天,没有了孩子是不可以的,看,那些小朋友们在快活地奔跑着,想要捉住那只蝴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趣!再看那边,有几位还在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乐! 例2: 拙政园最美的莫过于莲池。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历来对荷花的吟咏不计其数,拙政园的三处荷池,各自曲尽其妙,空阔而不空疏的园林景致,都依荷池而筑。大片清亮的荷叶屈伸错落,红的、白的荷花,含苞未放的,娇艳欲滴的,错落有致,犹如少女般在一片绿的海洋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再也找不到比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更生动妥帖的刻画了。置身荷花池中,看着蜻蜓飞舞,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杨万里《小池》中的经典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每一步都是一个新风景,都是拙政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写照。 例3: 快乐,我对你总是有一种无限的想念,像白云怀念蓝天,像青草迷恋大地,像树木扎根一样深刻。

曾几何时的那般淘气幼稚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我穿上鲜艳的衣裳悠然地漫步在花草林间,看着春吐芬芳,感受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夏天,我穿着印花背心和小短裤奔跑在小树林间、驻足在喧闹的池塘边,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感受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完美气氛;秋天,古运河平添了一份沉着、稳重,我踏步在金黄的田野中,看那火红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听那落叶归根的动人故事,感受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美;冬天,我留恋在银装素裹中,看天地共色,感受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春是翠绿的、夏是火红的、秋是金黄的、冬是雪白的,我的童年也是五彩的。

上面三个例段,将所学的诗句恰当地运用到段落中,用诗句来展现作者的感观,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定能助你成就精彩文章。

7.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引用诗句

首先,你肚子里有多少诗句?考场上的临场反应最做不得假,除非你事先知道考题。炎炎夏日,大开门窗,凉风袭来,有人说:好大的风;有人说:真是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上了考场,谁会比较厉害一眼就知道了。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是可以通过高三一年里解决的。课内的所有古文全部要背得滚瓜烂熟,倒过来都应该可以背。然后,在课内的基础上,看一些延伸的名作。

举个例子:课内有辛弃疾的一首词,你去找一找辛弃疾的10首代表作,反复诵读(这个时候先不要背),把自己看得最顺眼的3—5首找出来。可能大家都说另外几首你没有选的才是最好的,但是,你选出来的都是你最有感觉理解得最好的,写作文的时候最容易用上去的,这些是【你的诗词】,个性、创新和理解很重要的,老师也会耳目一新,另眼相待。

高考课内的古诗词作家一共没几个,全部筛选完了之后也就50首左右,这个时候,你每天抄一首,贴在一抬头就要看到的地方,背熟它、理解它、思考它。循环两三次,你可以扩大范围,再筛选一批。这样,加上课内的,你肚子里的古诗词高三一年里就会有100来首,这个时候,我告诉你,是可以随意引用而不觉得牵强附会、捉襟见肘的时候了。

当然,以上是基于你高中三年的2/3什么都没有做的情况下。我喜欢的方式是一边大量阅读,一边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都抄下来,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厚厚的一本东西。这样的话,我不仅可以引用诗句还可以引用名人文章的一些句子、章节和观点。现代诗的巧妙融入字里行间也是考场上的必杀技。

第二,讲一讲引用的方式。楼主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是老师说的,多多引用可以加分。这是真理,但是很多人把真理用得很恶心。其实,就是一句诗:润物细无声。

在文章当中打上引号的是最差的。第二差的是整段整句一摸一样的用。这两种方式都是在鄙视阅卷老师的智商,难道你知道的诗词老师不知道吗?他们要你背吗?不是的,就算是炫耀自己知道的多,知道得冷僻,也不要整句一摸一样的来挑衅老师。其实翻开一些高考作文选就知道了,这两种实在是很低级的。

巧妙两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很奥妙的。有一个人的文章就是妙用诗句的典范:余光中。我们举个例子: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听听那冷雨》)这一句话里面用了多少诗句数的过来吗?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在这句句子里了,你翻开李清照的这首词对照一下,疏雨、梧桐、点滴、愁绪是不是都在?更不用说什么豪情侠气、什么雨打风吹去。多读读他的文章有一天突然能学他化用了,也是意外的收获。对,我刚才说了,这叫化用。

化用是巧妙引用的入门了。但是那一种老师一看就忍不住给你高分呢?接下来就是我最推崇的引用意象。有一种东西在中国古诗词里面反复出现:雨、猿啼、泣血、江南、孤鸿、登楼、流水、菊花。。。这些都有固定的含义和与之相联系的背景。在作文当中,我推荐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可以大量堆砌相似的意象以达到将情感向 *** 的作用。这很难很难,可以尝试一下,不过一旦底气不足就显得傻到极致。

总结一下,巧妙引用的方式,从高到低排列:堆砌相似意象、化用诗句、整句引用、打双引号引用。注意,不要因为我说打双引号引用很傻就完全不打,如果你真的是一摸一样单独引用,还是打双引号,显得你的作文功底(标点符号的应用)很好,先规范地使用中文,再想着怎么写比较出彩。

再拖一句:这四种方式混合使用效果最佳,错落有致才是真正的美丽。

最后,讲一下有一种过犹不及的状况。前几年的高考范文有一种文章很多高分,就是整篇文章大量堆砌诗词,其实思考得很少很单薄,华丽得不得了,真正的观点大概就没有任何逻辑的一两个。

我不希望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楼主的作文变成这样,这就是一种悲剧了。诗句的引用只是一种修辞的方式,是一种高分速成,但是最好的文章,到谁的手里都是高分的文章,是有思想的文章,是逻辑线清晰,讨论深刻的文章。有人说,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对也不对。怎么说固然最重要,但是说什么才是老师想要看见的,投其所好才是考试的王道对吧?平时看见什么都多想一想,找同学老师多辩论一下,观察一下班级里面文章真的好的同学,他们都是想得看得写得最多的人。

好了,祝,成功!加油!

ps:有什么问题再追加提问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0
引用古诗是写作中常用的技巧,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以下是几种引用古诗的方法:

1. 直接引用:将古诗的原文直接引用到文章中,用双引号标注,同时注明诗人和诗名。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孙送我情。”(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省略引用:在文章中只引用古诗的部分内容,可以使用省略号(...)表示省略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明诗人和诗名。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

3. 引用典故:有些古诗中的典故可以用来引申文章的意义,例如:“画龙点睛”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一个关键性的步骤或要素。在文章中引用典故时,需要说明典故的来源和意义。

无论如何引用古诗,都要注意对古诗的正确解读和理解,避免误解或歪曲。同时也要注意注明出处,尊重古诗的版权和作者的知识产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