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弟子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弟子规》文学赏析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东北林业大学刘经纬教授:《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弟子规(三言韵文(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4
《弟子规》[1]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
弟子规[2]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第2个回答  2012-08-1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第4个回答  2012-08-1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论语》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