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四零)临证谈小柴胡汤之小儿病发烧的治疗

如题所述

我们总是关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类的病证。小孩的常见病里面发热病证很多,面小柴胡汤确实也是经常用于治疗小孩病。但是,从理上,我们要把它梳理清楚。也就是该用时候,我们能用到,不该用的时候,我们可避开。

刘某,男,7岁。5月4日初诊。患儿昨晚开始发热,今日上午来诊,问诊别无所苦。咽不痛,不咳嗽,腹无不适,不恶寒。舌质偏红,舌苔白,脉细缓。

我们看这个孩子除了有发烧,好象其他都比较正常,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样的病案,应该怎么办呢?能不能从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应该是阳证,是少阳,还是太阳还是阳明呢?从温病角度来辨证,是温病还是风热。

柴胡9g、黄芩6g、姜半夏6g、僵蚕6g、蝉衣6g、炒莱菔子9g、全瓜蒌9g、生甘草2g。水煎服。当日分4次服用2剂,至晚热退而愈。

柴胡,半夏,黄芩,甘草,小柴胡汤,僵蚕,蝉衣,莱菔子,瓜蒌是升降散,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把升降散里的姜黄,大黄换成了瓜蒌和莱菔子,小柴胡汤去掉了人参,生姜和大枣。

中医治疗发烧这一类的病,这是中医的强项,伤寒学和温病学都是从发烧起家的。我们可以这样用,但是需要从理上把它梳理出来。只有从理上明白了,我们才可以重复的使用,理上不明白,就算是治好了,也是误撞的。

没有任何少阳的表现,为什么要用小柴胡汤?能不能用银翘散,用上银翘散,结果会是什么样?能不能用柴葛解肌汤?用了柴葛解肌汤以后,结果会是什么样?

在宋代的王硕写了一本书叫《易简方》里在柴胡汤(即小柴胡汤)的一大段主治中有一句:“小儿温热,悉能治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种小缝隙中的这种话,这种话可管用了。

当我们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读到“小儿温热,悉能治疗”这种话,如果用西医的思维考虑,这是吹牛,这是胡说八道,但是,这就是中医的语言,中医语言是允许这样说的。小儿温热,用小柴胡汤的机会很多。为什么会很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而这句“小儿温热,悉能治疗”这句话,被日本的汤本求真写注意到了这句话,在《皇汉医学》里面说:“小儿诸病,多以小柴胡汤为主治,宜注意之”。当《易简方》里说这样一句话,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不会当一回事,把《皇汉医学》和《易简方》这两本书一对,我们就应该当一回事了。

既然把它当成一回事,那么,理在哪里?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患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外感病之单纯汗、下,治疗内伤病之单纯补、泻,皆易引起病证向相反的另一极端变化。如在和解中汗、下,如在和解中补、泻,似更符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尤其是在小儿病证并非是单纯的表证、里证或单纯的实证、虚证的情况下,或者在不易辩清方证的情况下,此一治法更显重要。

和小儿的易虚易实有关系,我们有前面的铺垫,这段话就很好理解了。前面我们已经铺垫过,在和解的基础上治表,在和解的基础上治里,那么,这个小孩发热,也许我们在上午看的时候,是单纯的太阳病,但到了下午,喝药的时候,他已经入了少阳了,也就是说,当他喝药的时候,他需要在和解的基础上治疗的方子,上午辨证的时候仅仅辨出的是太阳证,有没有这种可能?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再加上热病传遍迅速,这样,再加小儿的辨证困难,这样说过来,小柴胡汤在小儿发热的病证里面可用的机会就很多。

推而广之,虚人外感、虚人诸病,老人外感、老人诸病,理同小儿。和解一法,并非适于诸病;小柴胡汤一方,也并非包治诸病之方。但对于这类病证,在选用治法、方药时,不应该忽略和解一法和小柴胡汤一方。

前面说的老人,小柴胡汤合牵正散,我们说小柴胡汤是治疗郁热的,那在那里面,小柴胡汤有没有通畅三焦的作用,有没有在和解的基础上治头痛的作用,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解读。总归是我们用上小柴胡汤合牵正散又合了保和丸,然后,很快的疼痛缓解了,苔厚腻也退下去了,看起来全身气机通畅了。

把这一法,把这一方记下来,碰到这些病证的时候,能想起来,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用,想起来能用的时候,我们不至于挪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