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07

创作背景

1925年,国民大革命已经开始,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和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气氛日益高涨。1924年12月,毛泽东因工作过于劳累患病;经中共中央同意,1924年年底偕杨开慧从上海回湖南疗养。

组织了20个多个农会,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开始了革命事业。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在国共合作的大好革命形势下,革命应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1925年9月,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因政府事繁,不能兼理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职事,于10月5日推荐毛泽东代理宣传部长。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诗词赏析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从岳麓山、湘江、天空、水底选取实景,远近结合,动静映照,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最后一句诗表现毛泽东对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的期望。

下阕通过对战友和战斗生活的回忆和追述,以及不惧怕当时的大军阀敢于反抗,最后三句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在革命运动中也可以激流勇进完成革命主宰中华大地。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