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江鸥鹤”的整首词?顺便说下这首词之大意…

如题所述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文如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小心进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11.争(zen),怎样才能

  12.惊:惊动。 13.起:飞起来。 14.一滩:一群。

  15.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作品简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作品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首写“常记”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后写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继李煜、柳永、秦观之后,将婉约词创作水平推向又一个高峰的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在闺情词中成功地塑造了“思妇”的典型形象,并创造出了“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独特艺术风格,其独创的“易安体”,为后世词作树立了榜样,曾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哀愁,词风轻盈委婉,知名的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后期则多悲叹身世,词风沉重哀伤,例如《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除了词之外,李清照也善于写诗作文,主要流传的诗有《乌江(夏日绝句)》《题八咏楼》等,文有《金石录序》《打马图序》等。其作品主要被收录于《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轶)中,并先后流传有《漱玉词》辑本、《李清照集校注》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5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经常能记起在西边的亭子里,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喝醉了都不知道回家的路。情志道之处,夜晚驾着小船回家,一下子到了荷花的深处,想划船回去,却惊起了很多的鸥鹭

第2个回答  2013-11-1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6-19
李清照的《如梦令》词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大意是:作者在溪亭饮酒至暮,醉后不记得回去的路了。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出去呢?一片白茫茫的藕花那辨得清哪是道路哪是池塘啊! 于是,就划动小船,寻找出路。桨声惊醒了休息的鸥鹭,纷纷惊飞起来,在藕花深处振翩,盘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