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有什么习俗?它的来历是什么?有传说么

如题所述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习俗:主要为 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来历: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传说:

最主要的传说是关于介子推的。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带着自己的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他在山上修了草房子,一面砍柴,一面开荒种地,生活过得平平稳稳。但是在晋文公手下的建议下,为了引出介子推,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一心不愿再见重耳,背着老母避火,但跑了多少地方也躲不过,最后他便和老母相互抱住,在一棵大树下被火烧死了。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人们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扩展资料: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寒食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2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的习俗

1、禁烟火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在寒食节这天家家禁止生活,都得吃冷食。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2、拜祖

祭祖,意沾先祖德泽,不忘先人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恩泽,也让子孙后代谨记孝道。在古代时候寒食节这天被作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活动日。

3、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