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如题所述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简介: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缪贤举荐: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惠文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惠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

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惠文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

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惠文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

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9

成语"纸上谈兵"源自于中国的典故,关于这个成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曹操是一位睿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有一次,曹操带领军队攻打黄巾军,在战场上他发现敌军的防守非常严密,难以攻破。于是曹操准备让自己的将士绕过敌军的防线进行攻击,但他却担心将士们不理解自己的战略部署。

于是曹操坐下来,拿起笔纸开始详细描述自己的军事布局,用图画和文字进行解释。经过一番努力,曹操写好了计划,希望将士们能够理解并执行。

然而,当曹操把纸递给将士们时,他们却感到困惑和迷惑。将士们不明白纸上的图纸和文字是如何与实际战场相关联的。他们认为曹操只是在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的经验和能力。



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纸上谈兵的意思,意指只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和实施能力。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只懂得理论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