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暑假放假是为了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学校在夏季放假,主要是为了农忙;在古代,那会儿还没有“暑假”这个词儿,而是叫“田假”。

每年农历五月,学生们可以休假——此时麦子成熟,学生回家下地割麦,所以称作“田假”。田假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暑假,假期为一个月左右。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往返时间较长,可以向校方申请延长假期。不过,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

古代学生假期:

在我国古代,新式学校尚未兴起,学生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教育,没有毕业年限,没有现在的课程设置,当然,也没有寒假和暑假。而实际上呢,具体而言,学生是有其实有寒暑假的。实际上古代的学生的放假主要围绕着农事进行,由于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

例如,唐代太学生必须在旬假前一天考试;除旬假外,他们每年5月有15天田假,9月有15天授衣假。明代官吏平常不休假,国子监学生则在每月初一、十五休息。历朝太学生都不多,更多学生是在私塾读书。明清两朝私塾也有约1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

拓展知识:

从汉武帝时开始,官方创办了正规的学校,即史书上记载的“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就读的学生称作“太学生”。太学生就有假期了。但到了隋唐时期,才正式确立国子学(即太学、国子监)学生的放假制度。据记载分为三类:

一是“旬假”,以十天为一句,旬考后学生放假一天。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匆忙忙回家看一眼;而对老家在外地的学生们来说,根本不够回家的行程时间,所以国子监干脆规定:旬考之后休假一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

二是“田假”。也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志》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农历五月,学生们可以休假。此时暑夏伊始,植物茂盛,麦子成熟,学生们回家下地割麦收获,所以称作“田假”。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往返时间较长,还可申清延长假期。

三为“授衣假”。这是由于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衫而放的假,时间相当于阳历的十月。《新唐书》中有“九月有授衣假”的记载。唐代诗人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九曰:“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授衣假”大体相当于寒假,假期也是一个月时间,准许学生回家探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