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道,像山谷一样空虚无尽能够容纳无穷之万物,它具有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万物都在道的玄牝之门那里被生育造化出来,并且携带着道的遗传信息。道就是这样微而不绝,虽微不可见,却无处不在,连绵不绝,充斥宇宙,造化万物却永不枯竭。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六章》。

注释:

1、牝:《说文》注,畜母也。右边旁的“匕”指雌性的生殖器,老子在这里以雌性生殖器能够生育万物,来喻指道的生育万物之能,道为万物之母。玄牝:指道。牝畜有终时,而玄牝则无有终时,因为玄意味着无穷的幽深微妙。

2、谷神:指道。道有“谷”之虚空容纳之特性,也有“神”之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所以称之为谷神。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谷神不死,何以不死,因为道并非是基于形质的生命,不存在生命周期,它是永恒的第一因,是以不死。

3、玄牝之门:指道生育造化万物之门。这个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

宇宙一开始是一颗树的种子,它在道的玄牝之门那里被生育了出来。随着宇宙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不断生长,慢慢变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的根变成了天地,并且深深扎根在玄牝之门那里吸取道之养分,而大树的枝叶,则化为宇宙中的万物。

4、绵绵:微而不绝之意。不勤,无有穷尽,永不枯竭。

道,连绵不绝地往玄牝之门,天地之根那里输布水分。这个过程虽不可见,但又能确切地体会到。这一切无时无刻的都在存在着,发生着,进行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德经》第六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而且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

老子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是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地方。

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信恋,这应该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这种本性在人类的精神的需求上,却又曲折地表现为依赖于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那种强烈的愿望。

老子所讲的“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万物从它那里诞生,并从它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和享用不尽的养料。它养育着却不占有己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21
“谷”是空虚之意。“神”是变化的妙用。太空是虚无之体,变化的妙用确是不生不灭,不计年劫多少,永无止期,故称“不死”。“玄”是指虚无自然之无极,“牝”是指其中隐含着阴阳二气的太极,也是指天地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阶段。无极一动是太极,太极一静是。这是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而演化的纵向关系。无极一动,化为太极。太极中含着阴阳二气,二气合和,化生万物。“绵绵”是连续不断的意思。“若存”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意思。“不勤”是其造化之机自然而然,不求而得,不为而成的意思。无极与太极的一动一静,是天地万物的总根,其中的造化之机,连续不断,自然而然,万汇品类,无不由此而始生。至虚的真空妙气潜藏着无限生机,它永恒存在而不会泯灭,它是生化天地万物的大母。这一生化万物的大母,是天地所从以出的宇宙本根。它虽空洞杳冥,无形无象,其妙用则无穷无尽。
第2个回答  2005-07-13
“谷”是空虚之意。“神”是变化的妙用。太空是虚无之体,变化的妙用确是不生不灭,不计年劫多少,永无止期,故称“不死”。

“玄”是指虚无自然之无极,“牝”是指其中隐含着阴阳二气的太极,也是指天地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阶段。无极一动是太极,太极一静是。这是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而演化的纵向关系。无极一动,化为太极。太极中含着阴阳二气,二气合和,化生万物。

“绵绵”是连续不断的意思。“若存”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意思。“不勤”是其造化之机自然而然,不求而得,不为而成的意思。无极与太极的一动一静,是天地万物的总根,其中的造化之机,连续不断,自然而然,万汇品类,无不由此而始生。

至虚的真空妙气潜藏着无限生机,它永恒存在而不会泯灭,它是生化天地万物的大母。这一生化万物的大母,是天地所从以出的宇宙本根。它虽空洞杳冥,无形无象,其妙用则无穷无尽。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
大道有如深邃的虚谷,拥有神妙、无限的宇宙大能。
所以它可以被称作是玄妙的万物创造者。
创造者的大门口,则是天地发生的根源。
它绵绵不绝、若隐若现的存在着。
怎麽用也用不尽。
---------------------------------------------
* 牝(雌性禽兽,音:聘)。
* 自然界的运作法则绵绵不绝、若隐若现的存在着。

参考资料:拓智藏书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5-07-1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毕沅曰:陆德明曰:“谷,河上本作浴,云:‘浴,养也。’”案后汉陈相边韶建
老子碑铭引亦作“浴神”,是与河上本同。
俞樾曰:“浴”字实无养义。河上本“浴”字当读为谷。诗小弁篇、蓼莪篇、四月
篇并云:“民莫不谷。”毛传并云:“谷,养也。”“谷”亦通作“谷”。尔雅释天:
“东风谓之谷风。”诗正义引孙炎曰:“谷之言谷,谷,生也,生亦养也。”王弼所据
本作“谷”者,“谷”之假字。河上古本作“浴”者,“谷”之异文。
洪颐烜曰:案释文引河上公本作“浴”。易称“君子以惩忿窒欲”,孟喜本作“浴”。
“谷”“浴”皆“欲”之借字。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是以欲神不死。列
仙传:容成公者,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亦同此
义。
徐鼒曰:据河上注训“谷”为养,则当为“谷”。诗毛传、郑笺,广雅释诂,俱云:
“谷,养也。”盖“谷”与“谷”通,音同之假借也。书尧典“宅西曰昧谷”,周礼缝
人注作“度西曰柳谷”,即伏生书大传所云“秋祀柳谷”也。而史记又作“柳谷”。庄
子“臧与谷二人牧羊”,崔撰本作“臧与谷二人牧羊”,其证也。又按释文云:“谷,
河上本作浴,云:‘浴者,养也。’”与今本异。洪适隶释载老子铭云:“或有浴神不
死。”则是古本自作“浴”也。盖“谷”为“谷”之假借,“浴”又为“谷”之假借也。
谦之案:作“谷神”是也。今宋本及道藏河上本皆作“谷”,不作“浴”。列子天
瑞篇引黄帝书:“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庾肩吾诗:“谈玄止谷神。”庾信诗:“虚
无养谷神。”后汉高义方清诫曰:“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范应元曰:“谷神二
字,傅奕云:‘幽而通也。’”皆以“谷神”二字连读。惟老子书中,实以“谷”与
“神”对。三十九章“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即其证。司马光曰:“中虚故曰谷,
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严复曰:“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
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道之德也。”是知“谷”“神”二字
连读者误。
玄牝门,天地根。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门”上有“之”字,“天地”上有“是谓”字。谦之案:
遂州、敦煌、御注三本与此石同。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谦之案:“绵绵”,诸本作“绵绵”。成玄英曰:“绵绵,微细不断貌也。”“绵”
为俗字。玉篇:“绵,新絮也,缠也,绵绵不绝。今作绵。”五经文字云:“作‘绵’
者讹。”又“绵绵”下,景福本有“兮”字,室町本有“乎”字。“勤”字,武内敦本
作“勤”。
洪颐烜曰:案“勤”通作“廑”字。文选长杨赋李善注引古今字诂:“‘廑’,今
‘勤’字也。”汉书文帝纪晋灼曰:“廑,古勤字。”说文:“廑,少劣之■。”言其
气息绵绵若存,其用之则不弱少也。
于省吾曰:按旧多读“勤”如字,洪颐烜读“用之不勤”之“勤”为“廑”,训为
弱少。用之弱少,不辞甚矣。“勤”应读作“觐”,金文“勤”“觐”并作“堇”。宗
周钟“王肇遹省文、武堇强土”,齐陈曼檥“肇堇经德”,帅佳鼎“念王母堇○”,
“堇”并应读作“勤”。颂鼎“反入堇章”,女○○“女○堇于王”,○卣“先以夷于
堇”,“堇”并应读作“觐”。诗韩奕:“韩侯入觐。”左僖二十八年传:“出入三觐。”
觐,见也。用之不觐,言用之不见也。上言“绵绵若存”,言其绵绵微妙,似存而非存,
正与用之不见之义相因,犹三十五章言“视之不足见”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