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是什么职业

如题所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朱东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朱东润的简介
朱东润(1896-1988),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朱世溱,泰兴县城人,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之裔孙。
朱东润先生自幼失怙,1907年受族人资助,考入南洋公学附小读书。因成绩优异、刻苦勤奋,1910年得上海南洋公学监督唐文治资助升入中学。此后却因家境贫困、资助中断而辍学。时值辛亥革命,朱东润先生的三哥因参加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而被清军杀害。三哥的就义,对朱东润先生触动很大,终其一生,他都抱爱国爱民、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之旨不移。1913年秋,朱东润先生入留英俭学会,赴英留学,次年进入伦敦西南学院读书,课余从事翻译,以济学费。1916年初,朱东润先生放弃学业,毅然回国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斗争。1917年秋朱东润先生应聘至广西省立第二中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1919年朱东润先生回到江南,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他出任武汉大学特约讲师,受闻一多先生委托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忍痛抛妻别子,愤然离开沦陷的家园,绕道东南亚,远赴大西南,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斗争。1942年8月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1947年夏,至无锡国学专科任教,后又任江南大学教授。1951年春任齐鲁大学教授,同年秋,改任沪江大学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朱东润先生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7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解放后,朱东润先生以空前的热情投身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文化大革命”中,他历经非人磨难,爱妻邹莲舫夫人也因受牵连而不堪凌辱含冤而亡,但朱东润先生却以一身傲骨面对邪恶势力的威压,始终不肯屈服。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5月,朱东润先生以8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念,以及刚直守正,以德立身,以天下为己任的节操,体现了他追求真理、注重科学的精神。
1981年朱东润先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还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中华文史论丛》主编等职。
朱东润先生于1988年逝世,享年93岁。
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最早的文学批评史专著之一,是该学科开创时期颇影响的奠基之作。他先后创作近10部传记,推动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朱东润的生平事迹
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后以字行,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朱东润先生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
朱东润的伉俪情深
朱东润是中国著名的传记史家,他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影响的传记作品。朱东润不仅通过他的作品描述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出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时代的变迁,他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然而在朱东润为数不多、但部部精良的传记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却不是以历史名人为题,它就是《李方舟传》。《李方舟传》是中国传记史上少有的一部为中国普通家庭妇女著书立说的作品,甚至李方舟在历史上也并无其人,她的原型其实是朱东润结发49年的妻子邹莲舫。
1920年,23岁的南通中学英语教员朱东润在家庭的包办下与比他小4岁的邹莲舫成婚了。婚后他对邹莲舫恩爱有加,他们一共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朱东润被调到了四川的大学里任教,抗战八年,朱东润便和邹莲舫分离了八年。八年里,邹莲舫一人操持全家事务,日本飞机的炸弹落下,她让全家人躲在房间的床下不准出门,而她自己却仗着胆子大忙前忙后、跑进跑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她就提前购进大量物资,困难时再拿出去以物换物。有人看她太辛苦,劝她把孩子分几个给四川的朱东润带养,她怕路上出事,没有听从。一直到抗战末期,她才让大女儿朱清淤拎了一桶她熬的蟹油去四川看望朱东润,她把自己的浓情蜜意都融进了这一桶蟹油里。
战乱期间人心难免不安,朱东润的朋友、学院的其他老师,因熬不住长期寂寞,纷纷跳出包办婚姻的牢笼,在四川另续琴弦,而朱东润对邹莲舫的感情却始终没有变化。八年间他经常和邹莲舫互通书信以寄相思。后来朱东润在《李方舟传》中用诗表述了当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宝镜香残秋漏冷,戍楼天远报书迟。但愿他生重觌面,一生长得伺蛾眉。在当时中国的现实中,男性可以重新追求另一份幸福,而女性几乎没有可能,他认为既然一个人要追求幸福,另一个人也有追求幸福的自由,那何不大家拉起手来一块追求幸福呢?
1946年朱东润回到了邹莲舫的身边,一家人终于团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不久,朱东润便被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一家三代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60年代初,朱东润参加慰问团去西北慰问建设职工,他不断写信给邹莲舫,让一生从未出过远门的邹莲舫分享他在大西北的新奇感受。他把他在西北看到的少数民族的服装都画了像,寄给邹莲舫看,不停地告诉她外面有些什么事情。
1965年秋,年近70岁的朱东润携同邹莲舫一起到南翔的古猗园游玩,庆祝古稀之寿,但朱东润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出行竟然成为他有生之年和邹莲舫的最后一次出行。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革”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复旦大学也不例外。朱东润首当其冲地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斗争马上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全部。学校的学生来了,让他跪在擦衣板上,拿日本人的大砍刀放在他的脖子上要他承认是牛鬼蛇神。性格倔强的老人决不肯低下他的头,而性格刚烈的妻子更是做出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事,一张出自邹莲舫之手的大字报出现在复旦大学满院批判朱东润的大字报中间。邹莲舫为朱东润鸣不平,为他叫屈,为他斗争。她在大字报里细数朱东润是怎样努力忘我地工作,根本不想自己的事情,他是好人,人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他当时的邹莲舫看问题太天真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她的做法无疑是引火上身。邹莲舫在解放后曾经义务帮助政府开办缝纫学习班,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之后又在复旦大学办过教工食堂,兢兢业业。但在“文革”中,她曾经的这些行为马上被定义为剥削,她立即成为了被批斗的重点对象。
个性坚强的邹莲舫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1930年长子君达因病夭折她咬牙挺过了丧子之痛;1948年二女儿秀若因病去世她又坚持了过来;抗战八年她一人料理全家事务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朱东润对她始终如一的爱给了她巨大的鼓励和支持,让她知道有爱就有希望,但是这一次朱东润连自己都难以保全,邹莲舫开始感到绝望,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朱东润察觉后百般劝慰她,但是他自己每天必须到学校里去接受整整一天的批斗,没有办法照顾到邹莲舫,儿子白天要上班,孙辈们也已经下乡插队落户了。她一个人在家觉得孤独,又觉得没有什么希望,又很害怕,于是她就选择了那样一条道路。1968年11月30日的下午,邹莲舫一个人在家里悬梁自尽。她留给朱东润的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东润,我先行一步了,钱留在衣袋里。
晚上6点,72岁的朱东润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走,远远看见小儿子君迈在路上等他。君迈带着朱东润从邯郸路走到国清路,由四平路绕到国权路,最后回到国年路的宿舍里。君迈对朱东润说“要镇静”,朱东润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邹莲舫永远地走了,而这一年距离她和朱东润50年金婚只差一年。朱东润一下子就瘦得脱形了,喉咙也哑了,说不出话来。失去邹莲舫的打击整整纠缠了他5年,以后才稍微宽解一些。
邹莲舫的遗体被匆匆地火化了,因为她是自杀,骨灰都不允许被保留,而朱东润甚至连去火葬场看邹莲舫最后一眼的权利都没有。邹莲舫火化后第二天,里弄里就开了批斗会,批斗邹莲舫的剥削和畏罪自杀。对此朱东润在他的自传中描述道:50年的夫妻了,我曾因为远别而流泪,因为追忆而流泪,但是在她死后我没有眼泪了,因此我只是淡淡一笑。从那天开始,直到今天我经历过不少的艰辛,但是我始终没有眼泪。朱东润说他的生命春天永远没有了,再也不会有春天了。
妻子生前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眼前。她的纯真与勇敢,朴实与善良,是中国无数普通家庭妇女为爱为家默默奉献一生的高贵品格。于是孤独而倔强的朱东润不顾随时被抄家检查的危险,开始为亡妻立传。迫于形势,他采用托名的方式,《李方舟传》由此诞生。《李方舟传》的结尾并没有落在邹莲舫去世,而是停留在了1965年朱东润70寿辰和邹莲舫出游南翔古猗园,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一起出游。“忆昔与君初觌面,下车三揖都且妍。生则同室死同穴,有如皎日矢云天。自谓身世永相保,岂知一夕摧风烟。呜呼!此身虽在复何补,到老负君泪如泉。”朱东润用他的诗为《李方舟传》结了尾,也给他和邹莲舫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的地方。
半个世纪的爱情依然没能抵挡得住政治风暴的侵袭,然而朱东润却在风暴中留下了一本不同寻常的传记。这本书记录了邹莲舫艰苦辛劳的一生,也寄托了朱东润对爱妻的无限追思。1979年元月,复旦大学为邹莲舫召开了平反昭雪大会。哀乐声响起大家都哭了,只有朱东润还是肃然,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邹莲舫是听不到也看不见了。
朱东润的主要著作
《中国文学批评论集》上海开明书店民国36
《左传选》朱东润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陆游研究》中华书局1961
《陆游选集》(宋)陆游著,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196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华文史论丛》朱东润、钱伯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陆游传》上海古籍1979,海南出版社1993
《梅尧臣传》中华书局1979
《梅尧臣诗选》(宋)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
《梅尧臣集年校注》(宋)梅尧臣著,朱东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张居正大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
《陈子龙及其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通用大学语文》复旦大学1985
《古文鉴赏辞典》吴功正主编,叶圣陶、朱东润撰稿,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张居正传》海南出版社1993
《李方舟传》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书法欣赏
关于朱东润老先生读书做人主题的作文(以朱东润先生名言、背景、资料为基础),一定网上找不到。约1500字
朱东润爷爷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跨进大门高高的门槛,就看见了爷爷所居住过的四合院。我们站在一个不大的前院上,面前是几座平房。前院靠墙的一边还有个草坪,上面种着一小片竹林和几棵饱经风霜的树。干干净净的卧室,特别是书房,一个长长的书柜,上面摆满了爷爷不知翻遍了多少遍的书,没有丝毫的杂乱,依然很整洁。
关于朱东润爷爷有一串数字,是“一”“二”“三”“四”这些数字。“一”说的是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家喻户晓的朱东润爷爷。1896年12月4日,朱东润爷爷降临在这。“二”指的是朱东润爷爷的两句名言:1.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2.读书人一生两件大事,做人,做学问。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人的才能有高低,但做人可马虎不得。一个人的文章再好,品行不足取,也就不足取了。“三”是说朱东润爷爷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爷爷热爱家乡的殷殷情怀,感人至深,比山如海。“四”是四个故事,其中一个讲述的是文革初期,爷爷为复旦大学第一批“资产阶级反动学权威”横遭批斗。爷爷风骨凛然,义正词严的反驳:“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吧。”造反派头头恼羞成怒,将日本军刀架在爷爷脖子上,斥问:“你是什么东西?”爷爷倔强以对:“我是中文系主任。”这位为泰兴添光的伟大人物,就在1928年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朱东润爷爷在世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是因为没有在老师临终前送给老师一幅漂亮的毛笔字,才下定决心练好它。可是我呢,就是做不到“定”,每次坚持了一会就半途而废,想起来时才后悔莫及。
我真的十分敬佩朱东润爷爷,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得到伟大的成就,真了不起!朱东润爷爷,您是我们泰兴的骄傲,是我心中的榜样。
朱东润是谁
朱东润(1896-1988),原名朱世溱,江苏泰兴人。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授。建国后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教授。生前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华文史论丛》主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史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和书法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批评论集》、《中国文学论集》、《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朱东润先生书法作品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