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经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问题一:什么是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国学经典的书籍: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趼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i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

问题二: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川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问题三:什么是经典?国学经典包括哪些书? 经典:《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权威的著作”;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
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
《人民日报》的文章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通过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启迪,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
中华文化经典(国学经典):
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简称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读经教育):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学经典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 种,79072 卷、36000 余册)
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尔雅、孝经
史:山海经 、穆天子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贞观政要、史通、文史通义
子:老子、庄子、公孙龙子、韩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尹文子、新书、法言、鬼谷子、颜氏家训、素问、九章算术、近思录、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帝内景经、黄帝外景经、太上感应篇、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六祖坛经、茶经、乐府杂录、洛阳牡丹经、棋经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记、世说新语、游仙窟、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集:楚辞、六朝文契、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古文观止、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人间词话、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

问题四:什么是国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锭。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问题五:国学经典有哪些 经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孝经
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山海经
战国・佚名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游记。
国语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史通
唐・刘知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庄子
战国・庄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列子
战国・列御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韩非子
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汉・刘安
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墨子
战国・墨翟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战国・荀况
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
战国・尹文
“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新书
西汉・贾谊
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法言
西汉・扬雄
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鬼谷子
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黄帝内经素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近思录
宋・朱熹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
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
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注
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书。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经中之王”。
四十二章经
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教经典著作。
心经
唐・玄奘译
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
六祖坛经
唐・释慧能
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经
唐・陆羽
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
乐府......>>

问题六:中国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这个现在争议很多。国学一般指我国固有之学问,对传世经典的解读。比如《三字经》,有的说算是国学,有的人觉得这只是儿童启蒙读物,算不上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嘛~
通常,国学内容依照四库全书的编排体例,包括经、史、子、集。这四部分的详细内容就不用我详细介绍了吧~

问题七:国学包括哪些方面? 国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语言、文学、史籍、科技、目录版本等学问,现代著名国学大家有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罗振玉、胡适、陈寅恪、黄季刚、朱希祖、闻一多、汤一介、蔡尚思、顾颉刚、张岱年、姜亮夫、任继愈、朱季海等。

问题八:什么是国学?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en: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历史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於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於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唬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发展在二十世纪,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视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近年来,随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
含义与分类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於经部。中国佛学虽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国本有,因而可否归入国学存在争议。按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顾实在《国学丛刊》发刊辞中,则分国学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佛典、诗文六类。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钱穆曾就「国学」一词发论曰:「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名词。」(《国学概论・弁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柳翼谋认为,凡源承华夏文化之中国学问,无论古今,皆为国学:「予对国学之界说,必非佛学及洋学,……须从古先圣贤,未受佛学洋学之薰染时讲清,而又包括后来之汉学、宋学,以及今世所讲政治、经济、财政、社会、教育等,始可言国学。」(《国学之界说》)柳翼谋并主张,「讲国学宜先讲史学」。
当代国学以中国固有学问、传统文化为核心,涉及领域甚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