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6个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不能算,还要6个,快,在线等

儒家的代表人物除了孔孟两人,可以称之为代表人物的是程颢 、 程颐、董仲舒、朱熹、陆九渊(是陆九渊,不是其他答主的陆守仁)、王阳明(原名王守仁)。
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程颐: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人称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和兄程颢同为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强调“穷理”之说。主张通过内心修养的方法来悟得天理,获得知识。又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为纲常名教辩护。他和程颢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挥,世称程朱学派。
董仲舒: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王阳明: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在六个代表人物中,个人比较喜欢王阳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对我们的行为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最近也在xi ma la ya FM上学习关于王阳明学说,觉得有几个课程还不错,价钱也可以接受,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啊,课程总归是比在各个地方拼凑的要系统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等等。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21
儒家

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基本特点 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① 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创立和发展 创立 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34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的分化和发展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相互间争论也很激烈。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他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根源于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荀子则继承了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他提出性恶说,强调对人的天性加工改造的重要性。荀子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各派以及儒家内部各派都进行过批判。孟、荀是先秦两派儒家的代表,他们各自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了孔子思想。在孟、荀之外 ,战国还有一些儒家学者,解释《周易》,作成《易传》。《易传》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儒家思想由于孟、荀、《易传》作者和其他派别代表人物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秦汉时期儒家的变化 秦代及汉初儒家不为统治者所用,受到压制,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又兴盛起来。此后,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逐渐与儒术融合。儒术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会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称。
汉代儒家以读经、说经、注经、争论经书中的问题为主要任务。两汉经学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分,古、今文经学不仅文字不同,治经的方法也不同,今文经学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古文经学多详 章句训诂 ,其代 表是董仲舒。他出于政治上的要求,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而阴阳五行之变则是天的德刑赏罚,其哲学是儒家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结合。后来流于谶纬迷信(见谶纬之学)。汉代儒家把儒家伦理思想系统化为三纲五常,长期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两汉时期另外一些儒家学者如扬雄、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批判。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学术地位
两汉经学流 弊 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 ,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 。儒家的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被并称为三玄。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时期有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繁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唐朝中叶至北宋前期儒家的复兴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一些知识分子以信奉和研讨佛理为时尚,儒家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冲击。唐中叶韩愈站在儒家立场上提出了一 个由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至孔 、孟的儒家“ 道统 ”,以同佛教法统抗衡。他认为“释老之害过于扬墨”。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柳宗元虽“自幼好佛” ,认为浮国之言“不与孔子异道” ,但他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北宋前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继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得到复兴。
新儒学的兴起与发展 儒学的道统思想到北宋中期发展成为新儒学,也即理学。理学是儒家发展的新阶段,源于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经程颢、程颐的发展,完成于南宋的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代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理学依其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3派:一派以气为宇宙本体 ;一派以理为宇宙本体;一派以心为宇宙本体。以气为本体的学派以张载为代表。他提出“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坚持了气一元论。但张载的人性论思想含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分。以理为本体的学派以程颐与朱熹为代表。他们认为万物生成有理有气,理在气先,理是根本。由于程朱学派的思想严密完整,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成为元、明、清 3 代的官方哲学。以心为本体的学派是陆王学派。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仁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学派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曾产生过重要社会影响,在明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达到鼎盛。

从春秋到战国的代表人物都有了,LZ挑一挑吧~
第3个回答  2008-02-21
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等等
第4个回答  2013-01-16
孔子 谦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选自于《论语。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选自于《论语·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于《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自于《论语·里仁》
  孟子 “以德服人,施行仁政”“人性本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发挥自己的思想,不局限于书本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