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我夸耀就是谦卑吗?

如题所述

真正有本事的人,懂得谦逊为人,从不自我吹嘘

做人不应有自满之心,而应虚怀若谷,要懂得谦逊为人。

谦逊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感到渺小,而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谦逊的人,他们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建议、批评等,才能吸收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01 做人要谦逊

谦逊的人,不会被头上的各种光环所蒙蔽,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总是谦逊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宽宏大量地接受别人的批评,甚至为自己的批评喝彩。

著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去瑞士度假,每天都带着画家到各地写生。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画画。三名女游客看到他的画后,便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批评起来。一个说这里不好,另一个说那里不好,贝罗尼并未生气,而是逐一修改。最后,他对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去了另一个地方。在车站,他看见昨天三个游客在聊天。他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她们看见他,就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伟大的画家贝罗尼先生在这里度假,所以我们特地来拜访他。你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吗?贝罗尼微微向他们弯下腰,回答说:“我就是贝罗尼。”三个女游客吓了一跳,想到昨天的无礼,满脸羞愧地跑开了。

傲慢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共同缺点,它常常表现在:“把复杂事物的模糊、肤浅,把表面现象当作一种知识。”

谦逊被称为一切美德的冠冕,因为它将自律、义务和意志的自由融合在一起。一个谦逊的人如果把自己身上所有值得称赞的东西都视为是应该的和理所当然的,他就会把纪律视为真正的自由,并为之奋斗。

02 把握谦逊的尺度

做人要懂得把握谦逊的尺度,不要自作聪明,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先生曾说:“永远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建议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失去客观标准。”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叫祢衡,堪称“狂夫”。他第一次见到曹操时,把整个曹营勇敢的将领和出谋划策的谋士贬得一文不值。比如:“苟可使吊丧问疾,苟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称为‘完体将军' ,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余下皆为衣架、饭囊、酒桶。

祢衡称别人酒囊饭袋,称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派,家喻户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更有甚者,曹操录用他当鼓手时,祢衡击鼓骂曹,然后扬长而去。对于这种人,曹操自然拒绝收留。此后祢衡又去见刘表和黄祖,依然是边走边骂。最后,被黄祖砍了头。

傲慢与无知是连在一起的,正所谓“鼓空声高,人狂话大”。所有傲慢的人都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嘴上无所不能,评人论事时,自己总是最好的。在他们眼里,他们就像一朵花,其他人都是豆腐渣,不是吗?

有些人读了几本书,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学富五车,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比。然而,狂妄自满的结果,就像祢衡那样,是自我毁灭和失败。

古人云: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本事有多大,别人都能看出来,心底也自然明白,不必吹嘘,更不必狂妄。

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不用说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了。庄子和老子都曾言做人要谦逊,不可自作聪明地展示和夸耀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妒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9
不一定 ,不自我夸耀是一个好习惯,但若这只是表面,那么你将会变得虚伪,会交不到知心朋友。如果你可以不自我夸耀的同时也可以真诚待人,那么就算谦卑。
第2个回答  2020-09-29
1、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可能是在那个时候我就对这句话的印象非常之深刻,所以导致我一直到现在都不是一个怎么爱张扬的人。这句话在我现在看来其实还是蛮有道理的,骄傲自满的人是不会进步的,因为他们总会因此而固步自封,从来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面还有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之一说,于是他们就这样守着自己面前的那块一亩三分地,从不去结交比自己厉害的人,更不去看一看那座挡在自己面前的大山后面的世界,却总是洋洋得意、并且鼠目寸光。而那些谦虚的人从来都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面的渺小,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多少英雄豪杰辈出,又有多少文人骚客名流千古,那么对于自己来说,自己又算得了是什么呢。

有些人曾经说,谦卑就是一种懦弱,是一种不敢表现自己的一种表现而已,而像是这种懦弱的人,像是这种有谦卑性格的人根本不会被这个时代所重视,更不会被这个名利浮夸的时代推向世纪的转折点。也许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的确,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当中,它是一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一个世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世纪当中留下那么一点半点的足迹,每个人都在肆意挥洒着个性,到处行事张扬,突显性格。要我说,张扬性格,突显风采并不是骄傲自满,请你不要把这些东西混淆一谈,性格的张扬只是外向的自我表现,而骄傲自满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精神变化,而这种精神上的骄傲自满会使人狂妄自大,目无尊人,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精神情绪变化,那么他多半是要退步了的。

2、

古代兵法有云: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就连古代打仗的兵家们都总结出来了这样的一种结论,如果把这种说法转换到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那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我的生活当中,充满了那些骄傲自大的人,这些人总会把自己那些一丁半点的小成绩拿出来四处夸耀,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实际上你不用说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但是为什么不表现出来一些羡慕或者是夸张的表现呢,那是因为我们足够理性,我们明白这样的一些成就在这个浮沉世界里面也只不过是一粒沙子而已,非要吹破了牛皮把这些成绩捧得有多么的高,那也只是一阵风吹过后你这粒沙子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而已,如果把这粒沙子和远在未知领域的浩瀚宇宙相比较,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比性。

这样去说并不是代表着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应当拿出来展示而是去孤芳自赏,其实好的东西或者说你所取得的好的成绩是当然应该拿来让大家借鉴并且去学习的了,可是如果长时间的缠绵于此,并且守着自己那些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的成绩继续寻求着自我安慰,那么好,在你守着那种固定的成绩的时候,其他人都已经借鉴完毕并且迈向更高的台阶了,当你突然醒悟的时候,那就为时已晚,因为相对于其他谦虚好学的人你的成绩早已经是过往云烟,并且毫无价值了,并且只有你自己却死死守着跟一个宝贝一样,如果是这样,那就真的是孤芳自赏了。

其实谦虚的态度和谦虚的为人并不是自我否定,那些足够谦虚的人从来不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拿出来夸大炫耀,而是隐藏起来,并且默默的从中改善,休整,并且学习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从而让自己变的更加强大,变得更加进步。每一个进步的人士都会明白在自己所处的交际圈之外一定有更厉害的人物,而每一个擅长学习的人都会明白向那些比自己更厉害的人物谦虚请教并且学习,这样的自己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接近远方。
第3个回答  2020-09-29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才能,而且非常有名的帝王。当时李世民在统治期间,被历史人们称之为“贞观之治”。李世民这个人之所以厉害,除了他自己非常有才华之外,而且他还重用贤臣。重用有才能的人,包括他做了错事以后,他也会经过自我的反省,经常让别人提示他的错误,然后他在经过改正。包括当时它的丞相魏征,可以说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因为他在犯错的时候。魏征总是会直言进谏,大胆的提出他的错误,并让他经过改正。虽然让李世民在朝堂之上有些下不来台,但是李世民还是虚心的接受。李世民的智商和情商也是非常高的,因为她有过几段自我的反省,让人们无比称赞。

接下来带大家看一段唐太宗李世民的自我评价,当时他是这样说道的:自从古时候到现代,凡是能够在乱世之中,成就霸业,最终坐上帝王之位的人,屈指可数。而这一类的人基本上都是中年人了,他们的年龄普遍超过了40岁以上。在乱世中坐上皇位,而且非常年轻的人,基本上是寥寥可数的。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历史上,只有东汉的光武皇帝刘秀是在33岁选择起事的。可以说,光武皇帝刘秀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他的统治下,被称为了光武中心,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确实很不错的。

但是我从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起兵,而且在20岁的时候已经平定了天下,关键是我没有超过30岁,。当上了大唐王朝的皇帝,我不敢说我是最厉害的皇帝,但是我不会说我是最差的。而且从武功方面来看的话,我已经胜过了很多的古人,胜过了很多古代的皇帝。因为我年纪轻轻就选择了带兵打仗,征战沙场,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只可惜因为一直打仗,所以我也没有时间去读书。但是自从天下太平以后,而且我登基以后可以说,基本上我是手不释卷的,我每天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了解了很多治国治民的方法和道理,而且我还懂得了政治上的很多事情。
第4个回答  2020-09-29
这个说法太绝对了,首先要理解谦卑的定义,我觉得谦卑就是谦虚又有点卑微的那种感觉。不自我夸耀当然不等于谦卑了,不自我夸耀只能说是有点收敛低调吧但不能等于说就是谦卑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