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题目解读诗歌

如题所述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对大部分考生而言,作答古代诗歌鉴赏题最难的一个步骤就是解读诗歌,由于大部分考生在这个问题上深感力不从心,所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实际得分并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在备考阶段,教师引领学生如何去做,才能使这个困扰学生的问题较好地得以解决呢?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只有从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规律出发,在解读技巧上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指导,这个难题基本上可以解决。下边笔者从12个方面举例谈谈这个问题,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抓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解读古代诗歌时,抓住诗歌的题目,从题目入手,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2010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所给诗歌是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咏素蝶诗》,题目为考生提供了两条有用的信息: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2009年江西卷高考诗歌鉴赏题所给诗歌是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题目提供了三条有用的信息:卢纶与外弟相见并同宿,相见的感情是“喜”,这个“喜”应该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线索;2008年宁夏卷高考诗歌鉴赏题所给诗歌是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题目告诉考生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所写内容应是画扇上所画的画;2007年辽宁卷所给诗歌是王维的《秋夜独坐》,题目不仅告诉了考生诗歌所写的内容:秋夜独坐,而且告诉了考生全诗的基调:凄凉。在古代诗歌中,诸如此类的题目可以说俯拾皆是。考生在答题时,若能抓住这个特点,并养成阅读诗歌题目的习惯,对答题来讲,自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不仅如此,就有些诗歌来讲,不读题目就会出现错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在这个方面是一个典型。且看原诗: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因此,在备考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时,必须培养学生阅读诗题的习惯,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对诗歌的正确理解,才有可能答好诗歌鉴赏题。

二、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之一。阅读那些在意象的使用上极富特色的诗歌时,抓住意象,从意象入手来解读,是快速解读诗歌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来看看2004年全国Ⅰ卷的诗歌鉴赏题所给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