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材中把岳飞的事迹逐渐替换掉,背后有什么样的考虑?

如题所述

英雄永远为后人所纪念,坏人永远为后人所唾弃,岳飞所带领的岳家军得到了敌方金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敬仰,按理来说岳飞的评价是盖棺定论的正面评价,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然而在学界,岳飞身上依旧有着一些争议。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神州大地上,一吟诵这首词,大多数人不约而同想到的便是岳飞,而此间的拳拳报国之心更是令人动容,被列入教材教育孩童理所当然。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岳飞的《满江红》被替代了,换成了秋瑾的《满江红》,虽说二人都是英雄人物,但此番更改无疑是需要合理解释的。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有着忧国忧民的壮志,是近代的一杆伟大旗帜,然而我想,秋瑾大概也不愿岳飞的《满江红》“下架”。

客观地讲,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存在争议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教材似乎忘了那份民族情感的汇聚,更何况这争议也不过是一份推测而无确切答案。


上世纪30年代起,就有《满江红》非岳飞作的质疑,理由便是岳飞之孙岳珂所编撰的书籍皆未收录,且认为是在明中期才广为流传该词。

然而事实上,元杂剧《岳飞破虏东窗记》中就有化用,且岳飞本身便是能文能武之人。因此,更多的学者并不赞成这一反驳,坚信《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所作。


可以看出,这一质疑无疑是推测而来的,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所以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不大站得住脚的质疑就否定了数百年来的情感点呢。

前头《满江红》的替换或许还值得原谅,但后头将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移除就大为光火,“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合理么。


2003年,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被移除了历史教材,同样的还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而主持这项工作的便是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材大纲》的主编——余桂元,因此也惹下了不少争议。

在余看来,岳飞的民族英雄形象是不合理的,理由便是,宋金皆是现如今我们的一部分,只有对抗民族以外势力的人物才称得上民族英雄的称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