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树 一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阳春三月,细雨如丝,板栗树悄悄地抽出新枝,长出嫩叶。

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它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常用的说明顺序还有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因为这样可以让人很好的知道时间上下的关系,更好的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

理由:原文中有两条时间线索

原文中表示时间线索的词有:

第一条时间线索为板栗收获时间线

关键词有:

文章开头的:金秋十月,农历八月,  又是板栗成熟的季节  

文章中的:等到九十月间    

文章后半部分:中秋节及过后我的生日时

第二条线索为文中我的成长

关键词有:

文章开头的:它栽于1982年  

文章中部的:大约五六岁的我   

文章结尾的部分: 年岁渐长     幼时调皮的姑娘们也做了母亲

板栗树 原文

金秋十月,农历八月,又是板栗成熟的季节,生日也快到了,每年此时,总会不经意想起妈妈做的板栗炖肉,每年此时,不管在不在家里,妈妈总是会念叨,什么时候回家一趟,板栗熟了……

我出生在农村,家里有姐弟四人,自然负担重,为了养育诸多儿女,父母把能利用到的所有土地都利用起来,责任田地种得满满的,甚至把还能开出的荒山野坡也利用起来,有些不是很好耕种的土地,被种上了各种的果树:桃、李、梨、枣、板栗、猕猴桃……

这些果树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满足我们的胃蕾,更主要的是家里的经济来源。其中我最爱的要数板栗了,我之所以爱它并不仅仅缘于它的美味,而是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家里有很多板栗树,它们都很好打理,只要栽下去,每年最多会抽空把周围的荒草去除,施肥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任由它靠天活着。而板栗树生命力极为顽强,几乎从没叫我们失望过。

其中有一颗年龄最大的板栗树,它栽于1982年,与二姐同岁,据说是爸爸从借住在我们村的四川农人那儿讨来的树苗种下的。二姐比我大三岁,到我五六岁时,这棵树已经很大了。它独占着一片池塘边的斜山坡,也许是依山傍水的缘故,这棵树长得特别好,枝繁叶茂,山坡上连杂草也难得再茂盛起来了。

它占据着如此的天时地利,在造就人和方面,还是个天生的高手——秘诀在于它的枝桠,大约在一米高处,它就分杈了,变成了人字形,半大的孩子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地爬上去骑在上面玩儿。

又由于它栽在斜坡上,整个长成一棵斜着的树,枝干坡度很小,近乎横长着,伸出来的枝叶又恰好遮在池塘浅水区上面。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实在是个美妙又刺激的消遣。

于是,夏日午后,这儿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在那逼人的酷暑中,池塘边的板栗树上无疑是令人倍感逍遥的所在。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爬树经历就献给了它。大约五六岁的我,被大姐和二姐合力拉上了这板栗树的第一个人字分叉处,姐姐们和别的孩子一起爬往更高的地方,各自坐在树上开着他们的“演唱会”,我记得最深刻的是那时风靡的《潇洒走一回》。

的确是好玩得很,可终归有散场的时候,姐姐们这才发现,没办法把我弄下来了,因为害怕,我死死地抱着树干不敢动,任由她们威逼利诱也不动分毫。姐姐们拿我没辙,回家搬来了爸爸,爸爸一把将我提了下来,对着我吼道:“就这么点高,掉下来也不疼,有什么好怕的!”围观的孩子们一哄而散……

等到九十月间,板栗成熟了,满树的刺球,绿的藏在树叶间,成熟点儿的就变成了黄褐色,再成熟点儿,它们就咧开了嘴,眼神够好的,远远就能看见里面暗红色的板栗了。凉爽的秋风刮过,果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往下掉了,有的掉在山坡上,有的掉在浅水池塘中,孩子们更是离不开这儿了。

从早到晚,这半山坡都热闹得很。我们姐弟几个更是操碎了心,既等着捡板栗吃,又得看守着不让别的孩子来偷板栗。等着大部分的果子都变黄了,在我们的催促下,爸爸也就带着全家来收板栗了。我们有一整套的“装备”:长竹竿、细竹竿、草帽、手套、篮子、火钳、弯刀、剪刀、旧球鞋等。

爸爸戴着草帽,先站在树下,用又长又粗的竹竿一阵猛扫,低处的板栗球和树叶就噼哩啪啦争先恐后如雨点冰雹般落下,我们只敢远远观望,以免被刺球刺伤。大局已定时,最高处的枝头往往还残留着不少的硕果,这时候就轮到细竹竿出场了。

爸爸三两下爬上树,站在稳当处,妈妈递上细竹竿退开,爸爸对着那剩余的果子逐处出击。最后,爸爸还会丢下竹竿,扶着枝干用力摇晃树枝或是抬脚跺几下,那些摇摇欲坠的果子便再也不能留恋树梢的风景绝望地一头栽下来。树下已是狼藉一片,板栗球、板栗、残枝败叶,到处都是。

底下的我们戴着草帽,套上手套,拿着火钳、弯刀,拖着篮子开始行动起来,把一个个板栗球、板栗拣进篮子;掉进荆棘丛中的就得动先用弯刀把荆棘弄开才能拣出来了。

还有水中的,浮在水上的一般都是种子掉光了的空刺球,沉入水中的才是要夹起来的,伸出长长的火钳,浅水中的刺球能轻松地夹到;至于暗红油滑的板栗,就得伸手去捡了……

我们的喧闹声七嘴八舌,凑热闹的邻居或是孩子也跑来捡一把板栗吃,这时候的我们,却谁也不会赶他们走,颇愿意和他们一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

这棵树每年大约能收两大担板栗球,爸爸将它们担回家后,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脱壳。成熟得快要裂开或是已经裂开的,我们用鞋底来回踩、用弯刀轻轻一拨,它们就开了,滚落出红褐色的饱满圆润的板栗,它们一颗颗可爱得紧,油亮亮堆在盆子里、篓子里,映衬着我们的笑意,沉甸甸的。

不太熟的果子要再放上几天才能开始脱壳。最后这些去掉了的壳也还能派上用场——作为柴火贡献余力,还有的甚至被留至腊月里熏腊肉。最重要的板栗,妈妈会带着我们姐弟,挑上它们去集市上卖掉,换来清贫生活里的补助。

当然,吃是少不了的,中秋节及过后我的生日时,妈妈总是会用大高压锅炖上浓稠潋滟一大锅,糯粘香甜的板栗、绵软馨香的猪肉或是排骨,都是那些岁月里难以忘怀的甜蜜……

到长大成人、出嫁离家,每年这个时节,妈妈总是不忘提醒我回家吃板栗,或是送些过来,慰籍那乡愁,也解解我的小儿女的馋。我做得最多的仍旧是这道板栗炖肉,也有孩子们爱吃的微波炉烤板栗,不论哪种,那浓郁幽远的香气,勾人心魂,恰如馋嘴儿女的话一般:妈妈,我闻到了香香的味道,你也试试!

年岁渐长,再回家时,板栗树原本光洁的银白色树皮渐渐变成了黑色,裂开了一道道逾手指宽的缝隙,一如老父母脸上的皱纹般层层叠叠,尽染岁月风霜。

是不再好意思爬树了,年近花甲的父亲摸索着爬上树,底下的我却依稀望见了他年富力强时矫健的身形……

而这棵日渐苍老的板栗树,每每在我们担心它已不能再开花结果时,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带来希望和美味。如同天下父母,在尚且能为儿女奉献时,总是不遗余力、无怨无悔…

扩展资料

时间顺序的好处: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1、时间顺序的简介:

(1)定义: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作用: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3)例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顺序补充:常用的说明顺序还有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3、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区别:

(1)时间顺序就是按照时间的前后,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7
请提供《板栗树》原文或文章网址,好吗?
此文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有:春天→ 春末夏初→ 秋天。

附文如下:
阳春三月,细雨如丝,板栗树悄悄地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在春天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板栗树长得十分茂盛。一棵棵绿树像一顶顶撑开的大伞,碧绿的枝叶像一把把蒲扇,在柔和的春风中轻轻摆动着。
春末夏初,板栗树盛开着一串串毛茸茸的淡黄色的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
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圆圆的、长满了坚硬小刺的淡青色的板栗果。不久就变成黄褐色了。板栗果像一只只小刺猬挂在枝头。成熟了的板栗果会自动裂开,露出褐色的果实。果实表面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剥去硬壳,再刮去里面一层薄薄的淡黄色的毛皮,才现出嫩黄新鲜的果肉。把果肉放进嘴里生吃,甜滋滋的,味道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