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的生平简介,要求短小。

孔子的生平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麼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个说法是:孔子头顶很大,中间凹下,形状像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在鲁国当差,管理仓库,后来做到「司空」。他身长九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短许多),人们都管他叫「长人」,以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猎,叔武氏的车夫打死了一只野兽,他以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一看,说道:「这是麒麟。」鲁君才把它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后,他知道到自己离死期不远了,於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后,对弟子们言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问孔子:「为什麼老师说『没有人知道我』呢?」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别人; 我在面学习,上面通达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爷吗?」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语的说道:「罢了,罢了!一个君子就怕死了以后,后世的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为政之道没能行得通,我怎麼才能够让后世知道我呢?」於是他根据历史的记载,著了春秋这本书,从上古鲁隐公开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据鲁国的历代大事,对周朝表示亲善;文字写的很简短,可是事情讲得却很广博。以前,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可是春秋却贬称为「子」;当年践土之会,实际上是诸侯召会周朝天子,春秋为了避讳这件事,不说践土之会是诸侯们召周朝天子,而说「天王狩於河阳」。这样的例子,春秋写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拥护周朝的立场,对於该批评或者责备的,他绝不放松;他这种做法可以使得后来想当国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历史家们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思是;春秋这本书主持正义,如果这种精神被人接纳,那麼,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盗贼们都会害怕的。 过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子贡去看老师,孔子正扶著拐杖在门口散心,看见子贡来了,就说:「赐啊!你为什麼来的这麼晚呀?」说著,孔子就长叹一声,然后轻轻的唱道:「泰山坏了!梁柱断了,哲人(聪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泪流了下来,然后对子贡说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乱太久太久了。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夏朝的人葬在东边,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两柱的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我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该是殷人吧!」七天之后,孔子死了,享寿七十三岁;那年正是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鲁城以北泗水北边,弟子们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纷纷握手告别,只有子贡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后才离开。 弟子们和鲁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们管这一代叫孔里。鲁人每年都按时祭祀孔墓,世世相传,从不间断。读书人和学者们也到孔墓去讲学或举行会谈。孔墓占地一顷,孔子当年居住的地方,后人把它改修成庙宇,里面陈列著孔子的衣冠、琴、书和车(这就是后来的孔庙)。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里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为人 孔子对乡亲邻里们非常和善,对宗庙(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谨慎,和大官谈话的时候,态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讲话的时候,态度非常温和。吃饭的时候,孔子也有讲究:鱼肉不新鲜,或者肉切的不对,他不吃;如果座位没有摆正,他不会坐下;如果一个家中有丧事的人坐在他的旁边,那麼孔子总是吃不饱的。如果有一天,听见有人哭,孔子就不会唱歌或弹琴。看见一个瞎子或者带孝的人,哪怕是个小孩子,孔子的脸色也会改变的。孔子说过:「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总有优点,我可以学习)。」 孔子最忧虑的有四样事:一是品德不修养,二是学问不讲求,三是仁义不模仿,四是坏事不悔改。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学习知识,必须和仁人义士站在一边,而且必须改过自新。 有四样事,孔子绝对不讲,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乱(叛乱)、神(鬼神);因为这四样对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无帮助。 周游列国 孔子是鲁国(今山东济南一带)人,他曾离开家乡到邻邦齐国,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又到宋国,被人赶出来,后来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最后,没法子,只好又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西元前 522年),孔子三十岁。那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访问,景公问孔子:「当年秦国地方又小,又偏僻,可是秦穆公居然称霸,请问是什麼缘故?」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很小,可是志气很大;地方虽然偏僻,可是所作所为都很正常。尤其是秦穆公能用百里奚,任命他为大夫,和他交谈三天之后,就让百里奚处理朝政,帮他办理国家大事;他能这样用人,怎麼能不称王称霸呢?」景公听完,非常高兴。 孔子35岁那年,鲁国发生内战,孔子就跑到齐国去。在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音,非常感兴趣,於是就从齐太师学习韶音,因为他太入迷了,所以在三个月中他吃饭的时候,连肉的滋味都不知道了。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行事为人的道理,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当君主的像君主,为臣子的像臣子,做父亲的就应当像父亲,做儿子的就应当像做儿子。也就是说:做什麼像什麼,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才是做事为人之道。)景公听了拍掌大笑,说道:「太对,太好了!说真的,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仓库中有的是粮食,我怕我得不到手中来餵我自己呀!」(意思是:做人不守本分,国家社会秩序就乱了;这样一来,管理仓库的人也不遵守自己的身份地位办事,国君也就得不到粮食来养活自己了。) 一天,景公又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行政的秘诀就是节约。」景公听了大喜,想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晏婴劝景公不要这样做,景公只好打消原意。后来,齐国大夫要杀害孔子,孔子才逃回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西元前 510年),鲁昭公死了,鲁定公即位。同一年,吴国讨伐越国,攻下会稽(越国的国都)。吴国曾派人去拜见孔子,来人和孔子谈话之后,对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为孔子是一位圣人。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作中都的长官,一年之后,西方的诸侯都学孔子的做法。於是,孔子从中都宰升为司空,再由司空生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鲁国和齐国建立友善关系,齐景公约鲁定公在夹谷相会。孔子当时代理宰相事务,他向定公建议说:「我听人说,文的事情必须有武的设备,武的事情也必须有文的设备;这次大王去会见齐景公,应该有官员随从,并且应该带著左右两名司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派了左右司马保护同行。在会上,齐景公三番二次打算威胁定公,可是都被孔子识破,景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孔子的智慧吓到;景公回国后,埋怨大臣们,为什麼不用君子之道辅佐他,反而用野蛮无礼的手段教他,使他得罪了鲁定公。为了向定公表示歉意,景公把以前侵占鲁国的田地都归还给鲁国,於是两国才言归於好。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定公命令孔子以大司马的官衔代理宰相职务,孔子接受了这项任命,脸上现出欢喜的笑容;他的弟子看见,都不相信,就问孔子:「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君子知道大祸临头,却一点也不害怕;知道喜事临门,也不表示欢喜。』老师今天面带喜色,是什麼缘故呢?」孔子知道弟子们在质问他,於是微微一笑,对他们解释,说道:「我的确说过这两句话,可是我没说过,我之所以面带喜色,是因为我被任命代理宰相职务,这会让我的弟子们感到光荣啊!」 孔子代理宰相三个月,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真是「男女有别」、「路不拾遗」(男人女人走在路上,毫不混杂;路上有人丢了东西,也没有人捡起来当作自己的)。齐国的人知道了,都害怕起来。他们以为孔子把鲁国治理强了,鲁国一定会称霸,要是这样的话,齐国是近邻,一定会被鲁国侵占或吞并。其国都一个大夫叫黎鉏的就向齐景公建议,不如早点想个法子阻止鲁国称霸。「什麼法子最好呢?」黎鉏说:「有办法。」他挑选了八十名美女,都穿著华丽的衣服,奏著康乐(康是舞曲的名字),坐在三十四辆华美的车上,每辆车都用四匹马拉著,直奔鲁国国都的南门。鲁国的季桓子知道了,就穿上便服偷偷的去观察这些歌女,他看了三次之后,非常满意,於是劝鲁君也去观赏这批美女的演奏;鲁定公围著这群歌女看了一整天,把朝中的政事都忘记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知道了,叹了一口气,对孔子说道:「老师可以离去了。」孔子有些犹豫不决,对子路说:「鲁君就要去郊外祭祀,如果他把祭肉分给大夫们,我可以考虑不离开他。」果然不出所料,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三天不理朝中政务,鲁君去郊外祭祀,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大势已去,於是,离开鲁国,云游各国而去。 孔子离开鲁国,先到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的俸禄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万石粮食。」於是卫国也给他六万石。(六万石也许太多,也许是六万斗,合当时的两千石;周朝的斗升斤两都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说他的坏话,孔子怕卫君加罪於他,就离开卫国。 孔子想去陈国,路上经过匡城。弟子颜渊用手杖指著城墙上的破洞对孔子说道:「当年,我就是从这城墙的缺口进来的。」孔子长得像阳虎,阳虎曾欺负匡人,匡人以为阳虎又来了,就把孔子围住,整整围了五天之久;子路击剑作歌,孔子也随著唱,歌声非常悲哀;匡人听了也很感动,才知道孔子不是阳虎,大家纷纷散去,孔子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住了一个月,又回到卫国。卫灵公有一位夫人叫南子,知道孔子来了,就打发人去见孔子,对他说:「四方的君子想和我家国君交朋友,必定先来见我,我喜欢见你。」孔子先推辞不去,可是在考虑一下,不得已,只好去见南子。南子在纱帐后面坐著,孔子进门,向北面鞠躬行礼,南子也在帐后答礼,身上带的玉佩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子路知道了,不太高兴;孔子对子路解释说:「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连老天爷也讨厌!」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回,为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而行,有宦官陪著,却让孔子坐在后面一辆车上,招摇过市;孔子很不高兴的对弟子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好德又又好色的人!」於是离开卫国,到曹国去。那一年(西元前 495年),鲁定公死了。 孔子经过曹国,没有停留,直到宋国。有一天,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交弟子们演习各种礼节,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他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树拔去;孔子只好走掉。弟子们有点害怕,劝老师快些离开,孔子很镇定的说:「老天爷赐给我品德,桓魋能对我怎麼样呢?」 孔子到陈国去,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的东门下;有人看见他,就告诉了他的弟子子贡说:「我看见东门底下站著一个人,脖子像皋陶(当年帮大禹治水的人),肩膀长得像子产(郑国大夫),可是从腰到脚,还比禹矮三寸,样子可怜巴巴的就像一条没有家的狗一样。」子贡找到了孔子,就把那个人对他讲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孔子;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的长相是小事,可是说我向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太对啦!一点也不错。」 孔子又到陈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一年之后,吴王夫差攻打陈国,得了三座城;又战败越王句践,得到越国国都会稽。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不幸,陈国常常被人攻打,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强,而攻打陈国,吴国也不断的侵犯陈国;孔子看情势不对,就对弟子说:「咱们回家吧!」於是,带著弟子们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蒲人把他扣留,幸亏弟子公良儒勇力过人,保护孔子脱离危险;孔子又回到了卫国。这时,卫灵公年纪老了,不太管政务,他不再用孔子帮忙。孔子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之内,我就可以实行我的政教,三年就可以完成。」但他仍不得重用,只好离开卫国。他想去赵国,走到黄河边,听到赵国的两个贤人被赵简子杀死;心想,自己到了赵国,也不会被赵简子聘用,没法子,只好再回到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又来了,就向孔子请教兵法战略;孔子回答说道:「祭祀之类的事情,我懂得一点;可是兵法战术,我是一窍不通。」有一天,他又邀孔子谈话,正巧,空中一排大雁飞过,卫灵公抬起头来看那排大雁,对孔子的讲话置之不理;孔子失望极了,就离开卫国,再到陈国去了。那一年(西元前493年),卫灵公死了;孙子辄继位,他就是卫出公。 同年秋天,鲁国的季桓子病重,他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把儿子康子叫到身边,嘱咐他:「鲁国可以成为强国,可以我得罪了孔子;我死以后,你一定会辅佐鲁君,你要是辅佐鲁君,一定把孔子召回来,帮你的忙。」果然,没有几天,季桓子死了,儿子康子继续父亲的工作,他想请孔子回来协助他治理鲁国的政务,可是一个叫公之鱼的提醒他说道:「当年用孔子,没有自始而终,诸侯都笑我们不能用人;现在再用他,要是还不能用到他死为止,我们还会被别人耻笑的。」「那麼,我们用什麼人才好呢?」康子问,公之鱼回答说道:「可以召用孔子的弟子冉求。」果然,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向老师告辞,还没走以前,孔子对其他的弟子说:「鲁国召冉求回国,不是小用他,而会大大的用他。」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走到蔡国,住了一年,又从蔡国走到叶国,没多久,又离开叶国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个人在那儿耕田,孔子以为两人是隐居的贤德之士,就打发子路去问路,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的事什麼人?」子路答道:「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他应该认识路的。」桀溺问子路:「那你是谁呢?」「我叫仲田。」子路回答。「你是孔丘的弟子吗?」「是。」 桀溺说道:「周游列国的人到处都是,可是谁能改变这混乱的局面呢?」於是不再理子路,低下头去,继续耕田。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这些话都告诉孔子。孔子叹了一口气,慢慢说道:「我怎麼可以和鸟兽同在一起啊!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犯不著改变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碰到一个背著草筐的老人,就问他:「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没有回答,反问子路:「一个人手脚不劳动,五谷杂粮也分不出来,谁是你老师啊?」说完话,老人把手杖扔在地上,开始耕种起来。子路回来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老人一定是位隐士。」在同子路回去找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早就不见了。 孔子在蔡国住了三年,正赶上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去救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正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想去楚国还礼。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知道了,就具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都同意孔子是个贤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刺中诸侯的要害;他虽然留在陈、蔡两国之间,可是两国大夫们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心意。现在,楚国来聘请孔子,若是孔子真的受楚国重用,那麼陈、蔡两国主持朝政的大夫们就受威胁了。他们想到这里,就派人把孔子包围在旷野之内。过了几天,孔子带的乾粮都吃完了,跟随他的人大多病倒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可是,孔子却毫不在意的照样给弟子们讲解经书。大弟子子路愁眉苦脸的问老师:「难道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君子应该是穷人,可是小人们要是穷了的话,那他们就会无恶不作了。」 孔子看到弟子们都闷闷不乐,就先把子路叫过来,问他:「诗经上有一句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思是: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可是都跑到旷野之中)我的道理是错误的吗?为什麼我落到这般田地呢?」子路答道:「人们不信我们,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仁爱吗?人们不让我们通行,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聪明吗?」孔子说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都希望别人信他,这样说起来,我们还能有伯夷、叔齐(周代的贤者,他们不愿为武王效命,宁愿恶死在首阳山上)这样的人吗?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让他的事都行得通的话,那麼我们还有王子比干(他为纣王剖心而死)这样的人吗?」 子路走出去,子贡走进来,孔子又把他方才问子路的话说了一遍,子贡答道:「老师的道理非常伟大,因此,天下容不下老师。」孔子就对子贡说道:「一个能干的农夫会种田,可是他不一定会收获;一个能干的工匠纵然手很巧,可是他不顺从所有人的心意;一个君子能修养他的品德,顺理成章,有条有理,但是不一定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接受。现在呢?你不尽力修养你的品德,而让别人接受,赐啊!你的志向不是越来越远了吗?」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再用同样的话问颜回,颜回答道:「老师,您的道理太伟大,所以天下容不得。虽然如此,老师把它推广实行出来,天下容不下也没有多大关系。正是因为天下容不得,才能证明您是君子。弟子我没有修养我的品德,我感到很惭愧。然而,您的道德文章全都修养好了,而却不能受诸侯的重用,这是他们这些诸侯的羞耻。所以,容不下正可以认清你是位君子。」孔子一听,哈哈大笑,对颜回说道:「颜家真难得有你这个好儿子!要是你有钱的话,我愿意为你管钱。」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领了大兵去迎接孔子,孔子才脱了险。 楚昭王打算把书社(古时二十五家是一「里」,每一「里」有「社」,「书社」就是把社里的人登记在簿子上)的地区七百里封赠给孔子,楚国会尹(官名)子西不同意,对昭王说道:「诸侯派遣的使臣有像子贡的吗?」「没有。」 「各国的宰相有像颜回的吗?」 「没有。」 「各国诸侯的大将有像子路的吗?」 「没有。」 「那麼,各国的官吏中有像宰予(孔子的另一个弟子)的吗?」 「没有。」 於是子西接著说道:「楚国祖先是周朝分封的,当初叫做『子男』,土地不过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制度,称赞周公、召公的事业,如果大王用他,楚国怎麼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几千里方圆的土地?当初文王在丰,武王在镐,拥有土地不过百里,可是居然称王天下。如果孔丘得到这块封地,有贤明的弟子辅佐,恐怕这不是楚国之福阿!」昭王听了这一番话,方才做罢,没有把土地分封给孔子。当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城父。 楚国的一个狂人叫接舆,有一次,他碰见孔子,他就唱起歌来:「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什麼这样衰退啊!过去的说你也没用了,可是未来的还可以让你停止啊!没希望了,一切都完了!现在搞政治的人都很危险呀!」孔子听见,正想下车和他谈话,可是接舆很快的走远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於是,孔子离开楚国,又回到卫国去,那一年,孔子六十三岁了,正是鲁哀公六年(西元前489年)。 卫国的君主希望能够聘请孔子帮他处理政务,子路就问老师:「卫君打算请您帮他办事,请问: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孔子回答道:「我要把名义弄正确。」子路说道:「这是真的吗?您说的恐怕离是时太远了,您怎麼能够把名义弄正确呢?」孔子说道:「唉!由啊!你未免太糊涂了。要是名义弄不清楚,那麼说话就说不通;话说不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礼仪和音乐)就没法发达;礼乐不发达,刑罚就会乱用;刑罚乱用,百姓就不知道怎麼做才行。一个君子办事必得有个名堂,说出话来就 能办得到。君子对他们说的话不能够随随便便。」 鲁哀公问孔子治国的方针,孔子回答说:「一个国王要想把国家治好,他必须选择朝中的大臣。」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好,孔子答道:「选用正直的人,把邪枉废掉;这样,人们就信服你了。」季康子很怕有人抢或偷他的东西,孔子就告诉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你送给别人,别人也不会偷你的。」可惜的是,鲁国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再想做官了。 孔子之贡献 孔子的时代,周朝已经很衰弱了,礼(礼记)乐(乐经)诗(诗经)书(书经)慢慢的都废弃不用了;於是孔子就尽力把三代的礼仪恢复,并且为书经作序文,从上古唐、虞时期一直写到秦穆公时代,把历代发生的事编成次序。 古时候,诗经有三千篇,到了孔子,他把重复的删去,而把可以用在礼义上的都采取出来,从最古的契和后稷,中间经过殷、周极盛时代,直到幽王、厉王时期所缺少的,他都重新整理过。因此,他说:「关雎是国风的起头,鹿鸣是小雅的开始,文王是大雅的头一篇,清庙是颂的开端。诗经共有 305篇,每一篇,孔子都用琴伴奏唱出来,为的是让这些合乎韶武雅颂(都是正当音乐的名字)的标准;从此以后,「礼」和「乐」都得到正确的整理称述,这样「王道」才可以完备,而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六项科目,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六门技艺)才能完成。 孔子到了晚年很喜欢易经(五经之一,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并且为易经写了十篇解释的文章(十翼),他曾对弟子们说:「如果我在多活几年,那麼,我对易经就懂得更多了。」 孔子之教学 孔子教弟子诗书礼乐,弟子有三千人,能够通达六艺(六种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教弟子读书和学习技术,并且注重他们的品格修养,他用四个字来教育弟子:文(斯文,不许粗鲁)、行(品行)、信(让人信赖、言而有信)。孔子警告弟子们,思想行为方面必须注意四点:(一)不许任意任性;(二)不许坚持己见,人家赞成也好,不赞成也没有关系;(三)不许固执,凡是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四)不许以自我为中心,要遵从真道,不要自我表现。 孔子还嘱咐弟子们有三件事必须小心谨慎:(一)不要和别人比;(二)不要和别人打架;(三)不要轻举妄动。 孔子很少谈到「利」(就是谋利、赚钱)、「命」(天命)和「仁」(仁爱)这三个题目,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能够做到,因此,孔子也就不常提了。 时人对孔子的看法 子贡曾经说过;「我们老师的文章,我们常常听到,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老师讲『天道』、『性命』(就是『天』、『命』)这一类的事情。」 颜渊也曾很感慨的说过;「我仰面看他,越看越高,高得简直看不见。我钻研他的学问,越钻越坚硬,简直钻不透。我才看见他在前面,忽然间他又出现在我的后面。老师有条有理的劝导我们学习上进; 用文章教育我,用礼节管束我,我想不学也办不到。他尽量帮助我发挥我的才能,我彷佛可以站起来了,可是还赶不上他的伟大。」 住在达巷里的街坊邻人们都称赞孔子,异口同声的说道;「孔子真伟大啊!他的学问这样渊博,只是没有成名而已。」 孔子听说这件事,便自言自语;「我懂得什麼呀?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驾车吧!」他的弟子子牢说道;「老师曾说过:『我因为不在朝廷做官,所以我才能得到很多的技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8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19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第3个回答  2008-02-19
孔子
中文名称: 孔子
又 名: 孔丘 字仲尼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前551~前479

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第4个回答  2019-11-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