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为啥有把握自己一定能够斩杀华雄?

如题所述

因为当时关羽刚刚从《春秋》中参悟出一套旷古绝今的刀法,自认为武艺已经天下无敌。不要说籍籍无名的西凉小将华雄了,即便是吕布亲临汜水关,关羽一样敢夸下海口,和吕布决战。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传世战神。据说,他武艺绝伦,忠义双全,无数赫赫有名的事迹,迄今为止仍然在民间流传;可以说,即便如今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但是膜拜他,追捧他的人,仍然无有时歇。

没错,这位传奇人物,当然就是“武圣”关羽了。关羽乃是三国时期毋庸置疑的顶尖猛将,可以说,他的彪炳战绩几乎不胜枚举。当年,他初出茅庐,在汜水关斩杀了董卓的先锋大将华雄,可以说,一战就奠定了自己威震中原的名望。

不过,当时华雄已经接二连三的击杀了联盟军的各路上将,甚至,连威名丝毫不逊于吕布的上将军潘凤,都被华雄一刀毙命。关羽,到底是哪来的勇气,敢挑战华雄呢?而且, 从他的口气上来看,似乎也完全没把华雄放在眼里。

这当然是因为关羽有着十足的自信了。第一,他前段时间不久,刚刚从自己经常读的名著《春秋》中领悟出了一套震古烁今的刀法,被他命名为“春秋刀法”。春秋刀法一共分为三十六招,其中的前三刀威力几乎天下无双,可以说简直没人能在正面接下;

最后一招“拖刀计”,也是关羽无往而不利的“杀手锏”。可以说,此时的关羽意气风发,别说华雄了,就算汜水关下叫嚣的人是飞将军吕布,关羽也敢斗上一斗。

第二,上将军潘凤的神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华雄固然击杀了潘凤,但是,他的体力消耗也一定很大。因此关羽明白只要自己出马,那必然就是十拿九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4

在此之前的形势是这样的:董卓专权,滥杀君臣百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自称奉天子密诏,聚集十七镇诸侯结为义军共讨董卓,推举北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董卓的军队明显处于弱势,可是他有一员名将吕布,吕布手下又有一员战将华雄,都极英勇善战。

当义军来攻汜水关时,华雄不让吕布出马,声称“割鸡焉用牛刀?”“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这并非吹牛,果然交锋不久便斩了第九镇首领、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且“生擒极多”。

义军前锋、即第十六镇首领、长沙太守孙坚的队伍也被打垮,部将祖茂又作了华雄的刀下鬼,连孙坚的红头巾也成了华雄的战利品。于是袁绍急忙召集众诸侯,共商对策。

在这时,探子报道华雄引兵前来搦战。俞涉、潘凤出寨迎战,都被顷刻斩杀。面对这种形势,众人无不大惊失色。此时,关羽主动请缨,出马对敌。他在顷刻之间就提回华雄的人头,掷在地上。事前热好的一杯酒尚温。

那么,关羽为什么有把握自己一定能够斩杀华雄呢?

首先,要为大哥刘备挣回面子。当时的刘备,势力单薄,在十七镇诸侯会盟时,连个座位都没有。如此处于低贱地位的一个小人物,怎会引起其他诸侯注目呢?而仅仅是充当刘备的一名马弓手的关羽,在“其酒尚温”的关键时刻斩了华雄,立了大功,“这一刀”恰好斩在风口浪尖上,使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其次,关羽的性格使然。出战前,关羽仅仅是充当刘备的一名马弓手,地位低下,但是他天生一副“傲骨”。当时华雄的威慑力量,使得诸侯首领个个吓得心惊肉跳,“众皆失色”。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联军中还无地位的关羽站出来主动请求出战。谁知,他的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却引起诸侯首领的争议。

关羽主动请战时,袁氏兄弟认为关羽地位卑贱,不但不让出战,还要“与我打出”去,说明他们带着贵族豪门的阶级偏见。

可能正是这样的偏见,激怒了关羽心中的怒火。

关羽胜利回营后,当张飞乘兴叫喊捉拿董卓时,袁术态度还是那么骄横,说“都与赶出帐去!”后又发脾气当众“告退”,对这得之不易的胜利嗤之以鼻。

实际上,袁氏兄弟身为“四世三公”家族,属于依靠旧皇朝的政治势力,自然看不惯新兴的力量,因此处处蔑视。

而曹操刚好相反,极力建议让关羽出战,还言辞委婉地劝说袁氏兄弟,不仅能支持关羽出战,还顾全联军内部的团结大局。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因为这是演义虚构的情节或者毋宁说是一种设计,目的在展现刻画关羽的能力、气韵的,而历史上并未实际发生的,因此不存在reasonable,罗贯中自己也知道,因此用的一种虚的手法不正面写交战,但在文学上这种手法反而显得很特别,甚至高级
第3个回答  2020-09-15
关羽对自己的武力值特别自信,觉得自己能够战胜任何敌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