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如题所述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宏观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断地通过贸易、金融和国际流动这几个渠道向我国传递。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急需采取对策,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掌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及政策的配合工作,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从2007年4月2日起,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为标志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沸沸扬扬至今长达9个多月了。其间不仅对美国的金融、房地产市场和美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对这场危机作一番剖析并由此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根据借款人的信用高低分为最优贷款、次级贷款和超A贷款三类。次级贷款因其贷款标准低而得其名:一是借款人无需很良好的信用记录,二是借款人的债务占其收入的比例及其按揭的比例分别可高达55%和85%。在房价持续走高的时期,此类融资方式为借款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而抵押贷款公司则将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银行再将贷款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出售给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来转移风险。这种资产证券化方式使很多人分享了房产增值的收益。在房价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抵押房产的价格始终高于放贷额,放贷公司因此没有风险。同时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是按“先低后高”的方式还款,因此次级贷款市场风平浪静。但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房价上涨速度减缓,有些地区出现了下降,抵押品价值相对下降。同时许多借款者在还款额度加大时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逾期还款甚至放弃房产停止还款的现象就逐渐出现,并越来越多了。上述共享利润的模式因为环环相扣的资金链出现断裂,而出现了动摇。当这种现象蔓延开以后,金融风险乃至危机就出现了。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市场、衍生品市场乃至股票市场中的各类投机人均难以幸免于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各市场投资人能够分享丰厚利润是构建于美国房市持续走强、房价上涨并运行稳定这一关键假设之上。当房地产危机来临,个人借款者不能按期交纳还款,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金额紧随升高。而购入大量抵押贷券的银行在债券价值缩水后,不断要求追加保证金时,链条中的资金提供断裂了,危机也就一触即发了。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级债危机大爆发。大量的次级债券信用等级下调、大量的企业和基金被迫暂停发债等连锁反应出现。随之,欧洲市场也出现了震荡。我国的少量金融机构也因购买了部分次级抵押贷款而受损失。为了应对这场金融风暴,欧美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以紧急注资的方法来缓解短期流动性不足的困境,美联储不得不一再以降息来刺激经济,而这使得美国的通货有了上升的趋势。  次贷危机的警示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宏观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断地通过贸易、金融和国际流动这几个渠道向我国传递。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1、要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  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一定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多方面的论证,并应有包括预警、补救、转移等一系列的应急方案。中投公司在2007年5月投资 3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黑石公司股份。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导致黑石公司也未能幸免。我国一些银行也因投资美国次级贷而亏损。这两起投资亏损案例,虽然涉及金额并不太大,但警示是深刻的。这说明在进行对外投资前,除了要有完善的投资计划、严格的审核程序及科学的论证外,更重要的是在项目进行中,要有切实有效的时势跟踪系统。要对进行中的项目建立预警机制,根据各种信息反馈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不能等到损失很大时才进行贷后管理。这个预警机制就是一定要对项目披露的信息进行专业的甄别,并提前向管理层发出警示信号。一旦风险出现了,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惊慌失措,要有一整套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预案,譬如利用利率互换、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转移风险等等。在目前市场利率和汇率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应尽量减少长期投资。这次中投公司承诺4年内不转让黑石的股份,等于是在4年内丧失了主动权,今后应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2、要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①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不少问题。  缺乏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其决策的成败。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公司一方面向个人借款者推销超出其承载能力的高风险房贷,另一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推销高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证券化的资产)。可以说充分披露的缺失必然引起会计在危机中预警功能的缺失。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准确、及时、完整、公开是充分的会计披露的具体要求,不能做到这些要求的机构,要有明确的约束和惩戒机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发放贷款时更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不能因为追求业务量而下降放贷标准。建议尽快将全国的征信系统联网以杜绝信息不对称的漏洞。  ②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二是由不负责任的评级所致的。  当次贷公司将其贷款资产以债券形式卖给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时,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就成了投资者决策成败的关键点了。继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丑闻之后,美国政府把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监管权力赋予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后者认为评级过程透明度的提高以及评级活动信息的充分披露是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导致资本市场价格信号传递机制受阻或扭曲。因此建议我国也建立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主要是加强评级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要用公开信用评级的标准、程序等制度设计来杜绝虚假评级的出现,对弄虚作假的评级公司要坚决严惩。这项监管工作建议由证券管理委员会来做,而对这个委员会的监督,建议由人民银行直接执行。  ③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三与美国金融机构未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有关。  尽管美国早在1997年就制定了全面的金融工具表内确认、表外披露的会计准则,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许多金融机构对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量来计量其价值,即通过出售市价已经上升的资产来实现利润,但对于市价下跌的资产,则以成本保留在账面上而不用市价来确认损失,造成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而决策的正确性再次受到了质疑。因此,规范会计准则以及要求金融机构切实遵循准则,是又一项重要而迫在眉睫的工作。重新制定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包括应用细则以及对大量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两个重要步骤。建议由高校、研究所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完成此项工作。  3、要掌握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工作  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选择时,我们目前主要的还是偏重货币政策。截至2007年12月21日,中央银行在2007年共上调了十次准备金率和六次存贷款利率,同时还频频使用了定向国债、央票等方式来收缩流动性。应该说,调控的作用已有显现,但在财政政策的使用方面,还是比较偏弱的。这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改变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多等问题是不够的。财政政策能利用税收杠杆和收入政策工具来达到市场经济往往忽视的公平问题,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刺激消费的目的。因此建议政府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对财政问题引起重视。譬如利息税还有无必要保留、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否应根据物价和收入水平的整体上升而作相应的提高并能够自动调整、物业税等新税种的开征是否应尽可能延迟、政府在财政开支上是否应该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从而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提高广大中低阶层民众的收入,以此来刺激消费,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3
1、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仅仅完成这部分工作还不能做到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所谓控制,就是随时监视项目的进展,注视风险的动态,一旦有新情况,马上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行动。这就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1.1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其目的是减少项目的结构不确定性。风险识别首先要弄清项目的组成、各变数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的、有章可循的步骤和方法查明对项目可能形成风险的诸多事项。
风险估计就是估计风险的性质、估算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及其后果的大小,以减少项目的计量不确定性。风险估计有主观和客观的两种。客观的风险估计以历史和资料为依据。主观的风险估计无历史数据和资料可参照,靠的是人的经验和判断。
风险评价就是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顺序。评价时还要确定对风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价方法有定量和定性的两种。进行风险评价时,还要提出防止、减少、转移或消除风险损失的初步办法,并将其列入风险管理阶段要进一步考虑的各种方法之中。
1.2 狭义的风险管理
狭义的风险管理就是在风险分析之后,针对风险做出决策。一般有规划、控制和监督三阶段。
规划阶段有两个方面。第一,决策者针对项目面对的形式选定行动方案。一经选定,就要制定执行这一行动方案的计划。为了使计划切实可行,常常还需要进行再分析,特别是要检查计划是否与其他已做出的或将要做出的决策冲突,为以后留出余地。第二,选择适合于已选定行动路线的风险规避策略。选定的风险规避策略要写入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策略计划中。
风险控制就是实施风险规避策略的控制计划。该计划的内容就是在必要时向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有时还要修改项目计划,随时对项目的费用和进度重新进行估算,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步骤。风险控制的关键是采取果断的行动。风险监督是在决策付诸实施之后进行的。
2、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中, 对开发商而言, 项目各个阶段都存在着风险, 而风险的大小,发生与否,发生造成的损失如何都与项目本身有关。由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各方所遇到的风险各不相同,以下仅列举项目管理过程中常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来分析。其主要风险有:
预测风险。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开发商都会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预测,选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将会有不同的指标结果,如动态指标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指标的投资收益率等,而指标的确定又是通过预测的财务报表确定的。
决策风险。开发商根据自身的条件、项目的设计方案、预测的结果对项目是否实施、按照什么方案实施、实施时间等进行决策。这其中的可变因素很多,决策者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决策失误。
高层战略风险。在城市总体规划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商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项目开发权的竞争,而项目开发权的取得是以土地开发权的获得为标志的。土地开发权的获得可通过划拨、招投标、拍卖等方式,而不同的获得方式造成的地价风险不同,如开发者的指导方针、战略思想错误则会造成项目目标设计错误,给自身造成损失。
技术设计风险。主要包括勘察设计风险和施工技术风险。在初步设计阶段,由于开发商的原因其设计委托书过于简单,设计时间紧迫,设计单位与开发商就设计任务未进行细致反复沟通,设计人员业务不熟练,致使设计施工图的设计深度不够。同时由于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其设计的进度过于缓慢,造成施工进度受阻,延误工期,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计划风险。计划是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各种策划、安排的总称,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设计,是为保证实现总目标而做的各种安排。目标是计划的灵魂,计划必须符合总目标的要求,受总目标的控制。为此要求计划必须符合环境条件,必须反映项目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反映工程各参与者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满足项目的经济性要求,否则将会导致计划的失误, 造成经济损失,形成计划风险。
实施控制风险。在项目实施控制阶段, 开发商所面临的风险更复杂,如合同未履行、合作伙伴争执、责任不明确、产生索赔要求的合同风险,供应拖延、供应商不履行合同、运输中损坏以及在工地上损失的供应风险,项目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风险,由于分包层次太多,造成计划执行和调整实施控制的困难和风险, 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管理失误的风险等。
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是每个承包商必须考虑的问题,如通货膨胀、原材料的临时紧缺、施工当地的社会治安、地方保护主义等。作为承包商来讲,虽然这些风险往往能够得到一定量的补偿,但由于目前国内的索赔制度尚不健全,施工项目的管理者应该认真考虑这一类风险。
3、风险的识别与方法
3.1 分解原则
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如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3.2 故障树法
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这是风险识别的有利工具“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与故障树相似的还有概率树、决策树等。
3.3 专家调查法
由于在风险识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并作出对其后果的定性估量,不要求作定量的估计,又由于有些危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统计的方法。实验分析的方法或因果关系论证得到证实(如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同类软件开发商对本组织的竞争影响等)。该方法主要包括两种:集思广义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风险化解策略
风险化解是对项目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项目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估,把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估计项目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确定项目的风险等级,从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风险化解策略包括减轻、预防、转移、回避、接受等措施。应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
4.1 风险回避策略
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例如,企业目前正面对一项技术不太成熟的投资项目,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又没有其它可用的措施控制风险,甚至保险公司也认为风险太大拒绝承保。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
4.2 转移风险策略
是指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人或其它组织,其目的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有能力承受或控制项目风险的个人或组织。具体实施时可表现为财务性风险转移(如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非财务性风险转移(将项目有关的物业或项目转移到第三方,或者以合同的形式把风险转移到其他人或组织身上,同时也能够保留会产生风险的物业或项目)。
4.3 减轻风险策略
减轻风险策略是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以达到风险减少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处理手段。
4.4 接受风险策略
接受风险策略也是积极化解风险的策略之一,它是指项目组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承担风险后果的策略。当采取其它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时, 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接受风险可以是主动的,即在风险规划阶段已对一些风险有了准备,所以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被动接受风险是指项目管理组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对风险的存在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对风险进行处理,而最终由项目管理组织人员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在实施项目时,应尽量避免被动接受风险的情况,只有在风险规划阶段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主动接受风险。
4.5 储备风险策略
储备风险策略是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项目风险应急措施主要有费用、进度和技术三种。预算应急费是一笔事先准备好的资金,用于补偿差错、疏漏及其它不确定性对项目费用估计精确性的影响。预算应急费在项目预算中要单独列出,不能分散到具体费用项目下,否则,项目管理组织就会失去对支出的控制。
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对风险的相关因素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化解和转移风险,或权衡利弊分担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影响。工程项目投资对于一个企业是很重要的,项目能否成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应该加大项目投资方面的风险管理,做到尽量少失败,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长久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