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句唐朝480庙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唐朝杜牧《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真正在城市制高点上能够看到这么多寺庙的,只有是在大城市里。比如南京,比如杭州。
南朝虽然灭亡了。但南朝的那些寺庙还存在。它起到了一些什么作用呢?杜牧在他的这篇散文里说得很清楚。寺庙急速的扩张,侵占了无数的良田,将普通老百姓纳为奴役的范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不同改善实际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入手,只一心一意的将钱财施舍给寺庙,不仁者照样不仁,贫寒者更加贫寒。在这种宗教的麻醉下,老百姓精神涣散,地方政府无所作为。
所以杜牧是坚决支持唐武宗改革寺庙,只保留少数的庙宇。而杭州的刺史坚决贯彻唐武宗的政策,遣散了大量的僧尼,将其拆除寺庙多余的木料,在江边建了一座亭子,让人们好有休闲和缅怀武宗功德的地方。杜牧因此做了一篇散文。
清朝刘士琦,经过他严谨的考证,南朝有寺庙2846座,仅南京城就有700多座。
但杜牧时期,已经是晚唐了,南朝之后,隋唐又新建了大量的寺庙,那么在杜牧的时候,又有多少座呢?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杜牧写了一篇极为有名的《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散文,说的就是在唐武宗,正好是他生活的年代,唐武宗改革寺庙,里面列出了数据,拆除了,全国寺院4600座,和尚尼姑还俗260,500人。而被寺庙奴役的百姓是还俗僧尼的两倍。当然里面也写到了,保留寺庙,允许一些年老的男女为僧尼,但是规定了各地保留寺庙的个数。
那么可以说,杜牧所看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不管是不是写的杭州,他所看到的千里江南,寺庙应该不止480座,因为还有隋唐时候新建的。而南朝的480寺也不算是虚指,应该是在唐武宗之前,实打实的就应该有这么多,甚至只会多不会少。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杜牧,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佛教在中国的泛滥,以及佛教寺庙兴建泛滥带来的不良后果,杜牧非常支持唐武宗的这项政策。
如果结合这篇散文再来看这首绝路,这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读出了别样的味道。那是一种忧患和反讽。
可以这样说,杜牧和李商隐,虽然具有极高的审美眼光,但绝对是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在古代诗言志,尤其是做事大家都遵循的一个格言,就是不做空洞无物的文章。
而杜牧显然是一个积极投身现实的官僚。可以说写诗并不是他的真正志向,他的志向甚至比李商隐还高,因为他热爱军事,有国防忧患感,他更愿意这个国家从武力上提升,保证国家的安全。
当我们了解了杜牧的生平背景,这首流利的江南春绝句,你也许在唯美的画风之外,读出了作者不一样的现实胸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5
杜牧诗句“唐朝480庙”应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诗的历史背景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当时的统治者大力修建佛寺,才会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说法。
第2个回答  2021-12-06
唐武宗,也是杜牧生活的年代,唐武宗改革寺庙,拆除了寺院4600座,和尚尼姑还俗260,500人。当然也保留寺庙,允许一些年老的男女为僧尼,但是规定了各地保留寺庙的个数。杜牧所看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寺庙应该不止480座,因为还有隋唐时候新建的。而南朝的480寺也不算是虚指,应该是在唐武宗之前,实打实的就应该有这么多,甚至只会多不会少。
第3个回答  2021-09-20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第4个回答  2021-12-01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480表示的是一个大概数,说明寺庙很多,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南北朝统治者重视宗教信仰。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