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晏婴使坏外,周游列国的孔子未得重用还因为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当官,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以孔子的学识到哪个国家还谋不到一官半职,优哉游哉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呢?他之所以要不畏艰险的周游列国,用他的学生子路的话来说,其目的就是“寻其义”,即推广道义。也就是说,他要做官的前提是,他要找到一个能够认同他的治国理念的国家,然后才有做官的意义。

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十几年没有得到重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国君不能推广他的道 义,那么他也就没有理由停留在那个国家。

    小国活着已经很累,除了保存实力便是扩张,哪有心思治国

他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可谓四处碰壁,颠沛流离。从55岁走到68岁,带着若干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说起来不算少,但是我们看一下,他所走过的这些国家大多是春秋时期的小国,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和楚国等地,只有楚算是大国,但是据说,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并未深入其中心。

这些小国只关心如何夺取更多的地盘,重心都在军事上,哪有心思听孔子讲治国之道呢?比如说这个卫国,孔子离开鲁国,第一个去的就是卫国,这卫国的国君听说孔子来了,亲自出城来迎接,可见孔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

孔子在卫国拿得月薪和鲁国一样,但是孔子却没有选择继续待在那里。因为卫国的国君并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每天只想着打仗,而且还让孔子给他讲一下打仗的事儿。孔子并不是没有军事才能,只是他志在搞国内政治和经济,因此无心恋战。

    强国为什么也不重用孔子

我们再看当时最实力的国家是齐国、楚国、燕国、秦国、韩国、赵国和魏国,史称战国七雄。孔子只走访过一个国家,就是齐国。那么齐国为什么也不重用孔子呢?

如果没有晏婴,孔子也许在齐国会有一席之地,也就是因为晏婴的存在,孔子没有得到机会。晏婴是齐国重臣,他对于孔子所推行的礼乐之制和为政之道嗤之以鼻,并不遗余力地将孔子排挤出了齐国的权力核心。


齐国曾在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仁臣贤士等治国理念下,齐国曾一度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巅峰,但是随着管仲等名臣的死亡,齐国仍旧是一个缺乏完整治国体系的国家,这样的现实曾导致了齐国迅速衰落。因为“人治”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一旦手握重权的臣子失去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么国家机器对于整个政治系统的掌控力就会严重下降。

而孔子的理念显然是要齐景公再重建一个类似的体系,如果齐景公一旦重用孔子,也就意味齐国仍旧有着潜在的危机,齐国有可能再一次回到管仲死后那个难以控制的局面。一旦孔子死后,他的继任者不能严苛的约束自己,那些看似高贵的礼制就会成为套在齐国身上的沉重枷锁。

现实的情况是,在那个纷乱群狼环伤心事的危险环境之下,没有人会因为齐国的高贵礼仪而放下屠刀,利益至上的现实情况远比道德约束的治国理念要有可行性。

在和平年代,一支阶级分明礼乐高雅的军队是国家的荣耀,但在各方诸侯杀气腾腾的虎狼这师面前,显然高贵是无法生存的。

孔子走的是雍容典雅光明正义的路线,而晏婴认为,这条路线完全不适合当前齐国所面临的形势。当晏婴面见齐景王并劝谏他远离孔子的时候,这位经历了人生坎坷的君王便明白了,孔子和晏婴对于国家的不同作用,显然齐景王也是利益至上的。

孔子在与晏婴的交手中一败涂地,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而且还影响到了之后游说鲁国。这也从侧面说明,孔子的学说在当时确实不受欢迎。

    交通上的制约

如果孔子生活的年代有飞机、高铁,轮船、火车也行,那么不仅可以提高他周游列国的效率,而且还可以访问更多的国家。交通工具不发达也是导致孔子没有得到重用的一个因素。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有几次都陷入危机,差点送了性命。在名义上,孔子的行程甚为远大,实际上孔子的周游之地不出今天的河南省和山东省。在那个交通当达,而且小国众多的时代,对于孔子的团队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孔子还有很多地方想去,但是没有去成,比如他想去晋国,据说走到黄河边,面对着滔滔黄河水,只能望洋兴叹了。

一生负救世济民之志的孔子,生时不显于世,死后被尊为“素王”,他的学说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理论,再后来被尊奉为“至圣先师”。他的学说之所以被后世认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在有生之年培养了三千弟子,弟子们对他学说的继承和传播,最终把他推上了万圣之师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1
还是因为他的理论不利于统治者统治百姓,管理国家,所以孔子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第2个回答  2021-01-10
当时各国都忙着争夺地盘,没有什么心思听孔子的治国之道,还有就是当时孔子周游的时候路不是很好走,速度太慢,所以导致他没有受到重用。
第3个回答  2021-01-10
因为孔子的那套思想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另外就是当时其他学说种类也很多,竞争激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