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读者原创版登了一篇文章叫“美丽无罪”或“美丽有罪”,谁能帮我找一下原文。谢谢

如题所述

美丽有罪? 王莹

购买一张影碟,仅仅缘于封面本身,如此荒唐的交易,在我身上只发生过一次。

那天,我去淘碟。在一大堆暴力、血腥、色情、惊悸等乌烟瘴气的碟片中,它蓦然出现:陈旧的昏黄色调,意境幽远深沉。近景是一个美女,娇娆的俯身,垂下满头诱人青丝,目光却如水般沉静和犹豫;中景是位少年,穿这短裤,推着单车驻足回望,青涩的脸上写满惶惑;远景是教堂、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有着所有小镇同样的宁静、同样的暗涌……

影片的名字翻译的亦是巧妙——《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神秘而上甘、性感而清澈,散发着地中海湿漉漉的海腥味儿。

于是,买了回去,郑重收藏。上网搜索后,我才惊觉自己的寡闻。原来它是意大利电影大师托纳托雷的“寻找三部曲”之一,继《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后的又一部艺术电影。如果说《天堂电影院》是关于理想的寻找与回归,《海上钢琴师》是对未知世界的困惑与规避,那么《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更多的则是成长的锐痛和对人性的拷问,把人性的美丑演绎至登峰造极。

故事的背景选择了战争年代,只是这里的战争更像一种背景音乐,无关主题,若即若离。

当老式收音机里传来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的嘶叫声时,小镇上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地继续着:男人在桌球室里宣泄体力;女人现在在无休止的家务活中传播流言蜚语;少年们拿着放大镜陶冶于一只无助的蚂蚁被活活靠为灰烬……

显然,这是一个精神空虚、灵魂麻木的群体,是世俗的常态。接着,在略略暧昧的夕阳中,在男性荷尔蒙涌动的海滨,风姿绰约地走来一位绝色女子,如同伊甸园那枚熟透的苹果,散发着蛊惑人心的邪恶魅力。刹那间,宁静的小镇沸腾了,少年们纵身飞上单车,一路尾随,春心萌动;男人们奔出房间,发出此起彼伏的唏嘘声,欲火中烧;女人们的口水开始飞溅,脸也因嫉恨而变得丑陋。

美女便是玛莲娜。诚然,美丽是上天的恩赐,但当美至极致时,这礼物便成为魔咒。玛莲娜的美打破了一种平衡,令人人深感自危。自然而然的,她成为全镇男人的意淫对象, 成为全镇女人恶毒诅咒的主题,更是少年维利图性萌动期那不可告人的甜蜜隐痛。

故事是从维利图的偷窥开始的。难耐内心的饥渴,维利图偷偷爬上玛莲娜院里的大树,通过屋顶的一个小孔窥探女人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贞洁、寂寞、诱惑、激情与无奈,令少年或欣喜若狂,或潸然泪下。只是,少年永远只有偷窥的命运,充其量也只是朝诋毁玛莲娜的女人提包里撒尿,冲诬蔑她的男人饮料里吐口水,却自始至终没有勇气向心中的女神表白爱意。而少男的“性”,就在被压抑的爱情中茁壮成长。

我想,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将影片从一个寂寞少年的偷窥视角徐徐展开,从而令女主人公永远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拥有超凡脱俗的韵味。更可贵的是,他慧眼识金选中意大利名模莫妮卡·贝鲁奇,这位被戏虐为“不诱惑男人简直是种浪费”的女演员把性感与美丽、肉欲与圣洁演绎得完美无缺。当她褪去内衣袒露私处时,当她拿着多汁的柠檬在饱满的乳房上擦拭时,她的眼神充满忧伤,一举一动流露出诗意。于是,那肉体美便褪去色情,升华至神性,如同面对提香的裸体圣女画像,没人感觉害臊,唯有敬畏与虔诚。

电影里,玛莲娜自始至终是孤独的、沉静的,穿着诱人的吊带丝袜,踩着充满性欲的高跟鞋,衣着光鲜,每每出场便令世界黯然失色。她没有朋友,丈夫因参战而远行,父亲听信谗言对她避之不见。但她却有尊严与坚守,永远挺直脊梁、姿态撩人地穿行在男人的垂涎与女人的诋毁中,留下满城惊艳与嫉恨。

其实,人类是欣赏美的。但是,美亦有界限。如果超越这个界限,那么美,或许便是一种罪过甚至灾难了。比如前进一笑得褒姒、倾国倾城的西施、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引发希腊十年战争的海伦……于是,我们说“红颜祸水”,而西西里岛的居民也坚定不移地认定玛莲娜是“淫娃”,“和全城的男人睡觉”,污秽不堪。只是,这到底是美丽的罪过,还是人性的丑陋与蒙昧。

战争如火如荼,但却丝毫改变不了小镇趣味的低俗。当丈夫阵亡的噩耗传来,玛莲娜成为寡妇后,生活更加鸡犬不宁。男人为她打架,母子因她成仇,夫妻为她离婚……她没了津贴,丢了工作。没人敢雇用她,女人们恨她,男人们害怕引发家庭战争。为了苟活,玛莲娜不得不妥协,大至打一场官司,小至换一块面包、一把白糖都沦为肉体交易。当父亲死后,万念俱灰的她彻底放弃了对贞节的坚守,她剪掉长发,涂抹厚厚的胭脂,一屁股坐在娼妓中,叼起一根烟,高高翘起裸露的大腿。于是,男人们蜂拥递去打火机,女人们终于释然地笑了:“这样才对了嘛,瞧她,果然是淫荡的!”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一阵刺痛,仿佛一把利剑猛然刺中心脏最柔软的部分。在这场博弈中,美丽失败了,丑陋胜利了。更可怕的事,它还被蒙上一层“正义”与“道德”的面纱,令深植于道德体系中的伪善与残酷昭然若揭。是的,数万年的进化早令我们失去了想象与怀疑,把思维僵化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想当然地认定“1+1=2”、“美女一定淫荡”,自作聪明地用法律条文规范生活中的一切,这是否是另一种蛮横与愚昧?

美女的结局并没有太多意外。战争结束后,玛莲娜被妒火中烧的女人们以“与德国兵有染”为由揪出妓院,光明正大地用鞋底掴,用拳头大,用指甲撕,用扫帚抽,甚至剪去她的一头秀发。此时此刻,那些为她神魂颠倒、夜不能寐的男人们袖手旁观着,礁石般生硬冷漠。最终,遍体鳞伤的玛莲娜捂住几乎赤裸的身体发出一阵凄厉的哀号,然后,老鼠般仓皇逃窜,留给少年维利图一个绝望、惨淡的背影。

故事到这里本可以合情合理地结束,但导演却生生加了一个尾巴:一年后,缺少了美女的小镇平静如湖水,即便那水下隐匿着暗流、漩涡以及火山。突然,清脆刺耳的高跟鞋声再度响起,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湖中,惊起滔天巨浪——玛莲娜又回来了,挽着她死里逃生的丈夫,眼神忧郁,姿态庄重高贵。

随着夫妻二人慢慢走近,惊慌的人们发现,那具有杀伤力的美丽已经不复存在。她胖了,臀部下垂了,眼角长皱纹了,头发干枯了,装扮平庸了……于是,人类的良知与善意悄然抬头。当不美的玛莲娜在菜场买菜时,当她淡淡地向昔日的敌人道早安时,冰山轰然崩塌,大家争着抢着往她包里塞礼物,送去滔滔祝福。至此,美丽终于与生活握手言和。

看似喜剧的收场,实则是悲剧的极致。仿佛导演抡着一个大锤,正欲悲愤地砸下来,却突然停住,留下一个苍凉的、耐人寻味的姿势。那不是绝望,更非投向,而是一种更深意义的反讽与拷问,如同端了一架高倍显微镜,令人类灵魂的虱子无处可藏,触目惊心。

说到底,我们是同情弱者,而不是欣赏强者的;说到底,我们是更热衷于落井下石而非雪中送炭的;说到底,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之心。正如王刚的《英格力士》一书中所描写的:“每每邻居爆发战争,父母的脸上总会流露会心的微笑,连吃饭都变得更香……”

相信王刚在写这段话时,内心一定经历过挣扎;相信托纳托雷在拍这部电影时,更是鼓足了勇气。毕竟,我们惯于同情别人的伤口,但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疮疤。

爱因斯坦的确是位智者,它的相对论可以涵盖整个宇宙。世间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高”相对于“低”,“大”相对于“小”,“美”相对于“丑”,“白”相对于“黑”……比如我们需要利用别人的不幸来映衬自己的幸福,需要通过别人的贫穷明白自己的富裕,但我们绝对不需要通过别人的美丽照亮自己的丑陋。所以,当美丽袭来时,当美丽威胁到自己是,为了自保,我们便会本能的扼杀打击,并为行为本身涂抹一层“道义”的脂粉。

在回归电影本身,罪过在谁?是美丽还是人心?关于这个问题,2001年,国际电影评委们给出了答案,挑剔的影迷们更是早有定论。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配乐以及全球最佳外语片、最佳配乐等多项大奖提名,更与大大小小的评比中获奖无数,而赞美与评论自影片诞生之日起便从未中断。盛誉之下,名副其实。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答案。

可以追加点分给偶吗?西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3
有的。
2007年第7期《读者》(原创版),《美丽有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