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时期太学生在清朝的科举制度里相当于什么?

如题所述

我简单跟你说一下吧。
科举制度,不只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前的院试是它的基础,院试是地方的士子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资格的必经之路,但是有一种人就不需要,他们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而不用参加童试岁试科试之类的考核去获取参加乡试考试的资格,他们就是监生,就是所谓的太学生。
那麼这个监生(太学生)的地位显而易见就出来了,他们一入学,即拥有了生员(童试合格,可争取乡试资格)的所有资格。监生也是生员的一种,不过他是在首都直接都最高学府,而地方上的生员,则是在县学、府学等地方学府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是生员。入国子监的好处就是不用在地方跟那麼多人抢乡试名额了,教学条件也好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4
  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国子监生之籍贯为何地,皆可应试于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加之封建时代教学方式之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之枯燥贫乏,使得学生主要的功课便是背书、写字、作文。“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即是对此辈的生动写照。
  另外,国子监还培养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明洪武时期,南京国子监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记载。先是有高丽国学子,后日本亦遣子弟入监读书,国子监增设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国子监迁北京后,继续招收。清初近四十年间未接收外国学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礼部奏曰:琉球国“国王尚贞,以本国远被皇仁,倾心向学,恳祈使臣汪楫等转奏,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应准所请,听其遣臣子弟人监读书”。康熙下旨允行。“自后,每遇册封,遂沿为例”。从此,外国留学生尤其是琉球官生,入清国子监读书者络绎不绝。其后,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周边国家也遣员来华,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国子监所具有地位。

  国子监监生身份向不为世人所重,而自明朝景泰皇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即例贡)之例后,国子监门槛愈低。尔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下诏,于明年永停科举,各级学校皆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亦停止招生,祭酒改为国子丞,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1912年,清帝退位,国子监亦寿终正寝。追问

国子监和太学生是一样的吗?那么在当代相当于什么样的学位呢?

追答

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当代相当于大学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4
雍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整个清朝的科举制度一样,没什么太大改变。 每科的状元...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