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做了尼姑之后.如何还俗呢?有什么条件?

如题所述

很容易的,对任何人声明一下,说自愿意舍戒还俗,不过只能还俗一次。

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逐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称还俗。若因个人诸多因素,自愿舍戒离开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则称为归俗,也称反俗。但到了后来,还俗也包含有归俗的意思在内了,不一定是指负面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历代的禁佛、废佛活动等政治因素,下令全国的僧尼还俗,例如三武灭佛。反之,也有因非自愿的情况下出家,直到获得准允后才得以还俗,例如后宫的嫔妃、随侍的奴婢,以及年幼的子女(送去佛寺当小沙弥)等。

佛教的比丘最多可以还俗七次;但比丘尼则仅能还俗一次。相对于男性,女人对家庭的依赖较重、情执也较重,意志没有男人坚定。所以佛陀特别针对女众的习气,规定只有一次出家机会,希望女众慎重决定三思而行,也能使女众珍惜出家的因缘。

扩展资料:

和尚和尼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尚与尼姑一起,被称作“出家人”——虽然道教全真派的道士也出家修行,但一般情况下,“出家人”就是专指佛教徒。

那么,“出家人”——也就是佛门弟子,出家、还俗有什么讲究呢?说起来可能很少有人相信,想要出家当和尚,困难重重,但如果出家了想舍戒还俗,那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和尚和尼姑是民间流行的称呼,不过相沿成习,也就这样叫下来了。不过,这称呼比较笼统,因为光是称呼和尚或者是尼姑,不知道他们受戒的情况。

如果信徒真的想要出家,首先要去寺庙里找一位比丘,请求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比丘是梵文音译,主要是乞食之意,是说出家人乞食以自生活,当然,“乞食”之外,同时也有怖魔、破恶、净命的意思。总之,想要出家的人,找一位比丘师傅,这是必经之路。

不过,别以为出家很容易,一般情况下,找到的这位比丘不能擅自做主,而需要向全寺僧人说明来人的情况,征求全体意见,在大家一致同意后,才可以同意信徒的请求,为之剃度,并授沙弥戒。

沙弥是梵文音译,有勤策之意,就是说,受戒之后的沙弥,该当勤勉受持比丘师傅的鞭策,努力修行;同时,“沙弥”又有息慈的意思,就是说,沙弥要息恶行慈。

很多人都听过“小沙弥”这个词,好像沙弥都是年纪很小的僧人,其实,沙弥戒与年龄无关,即使是80岁出家,理论上也是先受沙弥戒成为沙弥。同时,沙弥戒只不过是出家修行的第一步。

前面说,沙弥需要找一位比丘作自己的师傅,比丘师傅负有教导、赡养沙弥的责任。而沙弥要成为比丘,还有一道关卡。

寺庙里的很多沙弥年纪都小,甚至未满10岁的都有。但比丘不同,比丘必须年满二十,至少得是成年人才行。

年满二十岁的出家人,在寺里僧侣的同意下,可以请求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受戒之后,才成为比丘。一般情况下,成为比丘之后五年,才可以离开“依止师”(授沙弥戒的师傅),单独修行。

比丘可以为想要出家的人授沙弥戒,这些比丘,便是具有单独修行资格的出家人,也就是,至少是受比丘戒五年之后的僧人。

至于女性出家人,刚出家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到了年满十八岁的时候,受式叉摩那戒,成为“式叉摩那尼”。式叉摩那是梵文音译,意为学法,也就是说从“式叉摩那戒”开始正式学习佛法。

再过两年,年满二十岁时,“式叉摩那尼”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至此,才算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出家人。

大乘佛教有菩萨戒的说法,修习大乘佛法的比丘/比丘尼,可以根据自身意愿,从师傅受菩萨戒。菩萨戒不是必须要受的,但菩萨戒一旦受戒,是没有舍戒与破戒的——菩萨,那是出家人的表率,自然修行精进,怎么能有花花肠子呢!

比丘、比丘尼理论上都是独身修行的,必须清心寡欲,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因此,在受比丘/比丘尼戒前会有很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戒的。这些质问,比如:父母是否允许、是否有未偿还的负债、是否身有痼疾、是否为现任官员、是否曾身为比丘而破戒,等等。

影视作品中经常有师傅对想出家的人说“施主,尘缘未了”,便是出家前的审慎态度。

但是,别看出家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出家之人想要舍戒还俗,却是容易得很,对任何人声明一下,说愿意舍戒还俗,就可以放弃比丘身份还俗了。

不过,如果不声明舍戒,却违反戒条,便是“破戒”,是要受惩罚的,这点,影视作品里渲染得想必足够多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还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3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
按照佛教的戒律,女出家人出家就是沙弥尼,受戒后就是比丘尼,是不可以还俗的,所以女性出家,一定要慎之又慎。
释迦牟尼佛学思想的组成之一是平等观念。他憎恨印度教中的种姓等级制度,他创立的佛教是每个生灵在尊严、人格、价值、生存方式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男女都一样。因此,皈依佛门、出家为僧的比丘尼和比丘同样受到佛祖和教义的厚爱,同样享有通往佛天极乐世界的权利。
在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中,出家为尼的妇女数量不少,尼姑寺比比皆是。在安多藏区,颇具影响,且建筑规模较大的有循化县境内信奉宁玛派教义的旦麻尼姑寺,尖扎县的南宗寺,拉卜楞的尼姑寺。
佛教中有很多菩萨是女的,还有不少修行得道的大成就者--空行母。空行佛母也有化身在人间,它就是女活佛。藏传佛教中有一定数量的女活佛,女活佛主持着由男僧侣组成的寺院政教大事,谁也不敢怠慢、冷淡、歧视。因为她们德行极高,有无碍之神通变化,受到信徒们普遍的虔诚尊奉。在这一点上,藏传佛教打破了世俗的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倡导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
藏传佛教中的女活佛虽然不多,但他们的佛位却不低,如安多地区白石崖寺院,建在安多比较著名的佛教修行地--甘加白石崖圣地。寺主系女活佛贡日仓,俗称“卡卓玛”,即“空行母”。在拉卜楞寺近百活佛中,她的佛位在堪布之下,侧席活佛之上,偏居中间。寺院举行大型集会,有她的活佛席位。白石崖寺的大小政教事务,均得经过她的同意才可实施。
在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拉卜愣寺南侧的尼姑寺,在青海省尖扎县的南宗(藏语即天堡之意)尼姑寺,我们了解到了藏传佛教尼姑们的神秘生活。
每座尼姑寺里都有主持,寺里的主持法台通常仍是女性,但也有别的僧侣寺的活佛、法台兼任的。经师、诵经师也是尼姑出任,也可聘请附近各寺中的男性高僧担任。南宗寺的寺主是古嘉赛,六世玛尼活佛,具体事务由尼姑仁增昂毛负责。
尼姑剃度立誓守戒的同时,由剃度师尊赐予法名。有了法名,原先的俗名就弃而不用了。尼姑的名字多与度母空行母联得很紧。两个词四个字音的名字结构中,大都有卓玛、堪卓、昂毛等佛名,从名字便一目了然地看出是女姓,又是出家人。
她们学的经文多为显宗方面的知识,即佛教基本教义的《因明论》、《智慧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这五部经典著作,不仅要通晓内容,还要掌握精神,身体力行。
她们的学业分班级、每一学级都要进行辩论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进入高学级深造。这些和男僧完全一样,但地点不一样,尼姑们是在自己的佛殿和经堂,一般不允许信徒参观围看,课程也不太紧张繁重。
经过考试合格,尼姑同样能和男僧一样,获得格西(俱善学识,相当于博士)学位,成为该寺的经师、领诵师、主持等,但这种现象很稀罕。因为一来尼姑寺的规模都偏小,难以形成台阶式教学等级。而到僧人寺中深造,又吃住行很不方便:二来尼姑队伍不稳定,飘移不定,难以形成阶梯型学术队伍;三来得为生活奔波,难以持恒。这样,客观条件限制了尼姑中人才的涌现。所以,这仅仅是一种追求。南宗寺也如此。
比丘尼戒律规定,受戒后尼姑不能穿着华贵的衣饰,妆饰浓重的粉脂,但人人爱美的天性,尤其是女性对美的追求,即使尼姑寺也有痕迹。我们在寺中发现她们收拾的住房、衣物都很干净,穿衣得体适匀,在僧侣集会场合,细细一辨认,不难看出是尼姑的。
廿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的这些尼姑寺中,大多数尼姑在入寺前曾上过学,掌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学习佛典之闲暇,她们还翻阅各省、区出版编辑的多种藏文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本民族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吸取养份,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在佛龛前、经架中、炕头上,我们看到了一迭迭书籍和杂志,有佛经、有文学,也有地理历史等领域的书刊杂志。
她们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料理筹措,生活中的繁重劳务,也由自己承受。遇到意外困难和病灾,亲属可出钱出物资助,但不能参与具体事务的组织实施。就连生命终止后的超度仪式,也不允许任何男性参与,全由寺中尼姑们完成。
相互间有什么事,也都是互相帮着去完成。
即使是维修房屋、砌灶夯墙等大型苦力劳动,也是寺中尼姑互相出力,全体相助。在寺内,尼姑们以师徒关系结为一体,住在同一僧舍里起灶共居。南宗尼姑寺在上个世纪的1958年,就有尼姑25户55人。
任何尼姑,取得入寺资格后,都拜一位年事较高、学问较好的老尼姑为师,她是小尼姑学习和佛事活动方面的指导教师,而小尼姑在日常生活方面又照料侍奉长者。小尼姑称老尼姑为阿奶,藏译即阿姨的意思。而老尼姑称小尼姑为徒弟,她们相互尊重关照,度过尼姑生涯。
寺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尼姑个体,即寡妇在丈夫去世数十年,儿子姑娘相继成家立业后,本人便剃发为尼,发誓不再求婚,不与男性发生性关系。这类年长尼姑在剃发时,一般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去尼姑寺内入寺受戒,而是独居闭斋诵经。她们通常仍住在自己家里,依靠家中的资产和儿女赡养度日糊口,但不从事主要农牧业生产,而是终日诵念六字真经,转“果拉”(转寺为圈)为生。
尼姑寺中的尼姑来源林林总总。像拉卜楞尼姑寺里为尼的丹曲卓玛(护法度母的意思),她来自安多藏区的若尔盖地区,那儿基本经营牧业,居民大多是牧民。她的家中还有母亲和姐姐,她们从事着各项活动。来寺修行前,她已经在家乡的小学里读了几年书,能粗略地阅读一般的书籍。
第2个回答  2016-06-09
如何还俗呢?有什么条件?
-----------------------
信仰自由。如果已经是受戒的比丘尼可以向寺院住持或有关责任人提出还俗意愿。然后报县佛协批准,收回戒牒,报民宗局备案就可以了。如果个人涉嫌违法的,要经由县佛协收回戒牒,会同县民宗局,县公安局,县统战部协商处理相关问题。还俗以后,一般视其去留决定是否办理户口的迁移。另外佛典规定,女众还俗以后就不能再出家受比丘尼戒了,所以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女众可以再次出家,但是只能受沙弥尼戒,不能成为正式比丘尼)。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按照佛教的戒律,女出家人出家就是沙弥尼,受戒后就是比丘尼,是不可以还俗的,所以女性出家,一定要慎之又慎哦!
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2-02
还俗可以,但在还俗的前后不可鼓动其他的尼姑还俗,因为这叫“破和合僧”是破坏佛法的的恶劣行为。
一般的还俗会下地狱?呵呵,那么估计东南亚的男性佛教徒都下地狱了,因为东南亚的男佛教徒规定幼年时必须出家七年,七年后除了决定继续出家的外都可还俗。